民營醫院進入快速發展和洗牌期 格局重構至少需三五年
春天還是冬天?一場關于民營醫院的辯論
溫淑萍汪曉慧
“民營醫院的春天來了。山花爛漫。”隋國平舉例民營醫院數量超過公立醫院,并且優質的企業已經上市。隋系首都醫療集團常務副總裁。“冬天一樣會有梅花,但是梅花會代表春天來了嗎?”王冬反問。王是南方醫科大學衛生管理學院副院長。
這是10月23日晚,春城昆明,一場“民營醫院是否迎來發展的春天”辯論賽現場,正反雙方唇槍舌。
臺下有近一千名觀眾,他們來自民營醫療、制藥、器械等醫療相關領域。
這場3V3的辯論賽中,辯手有實際民營醫療機構經營者,也有公立醫療界人士,還有醫療投資者。
首先發言的是隋國平,他認為民營醫療的春天來了。從去年開始,中國大陸民營醫院的總數在歷史上首次超過了公立醫院的數量。截至2016年6月,其數量多達15303家,超過了公立醫院2000多家。他表示看到了很多驚喜,如品牌民營醫院出現,學科、技術、人才顯著提升。而且,多家民營醫療機構走在上市的路上。這都說明,民營醫院進入了春天的狀態。
隋國平口中的民營醫療上市企業,有溫州康寧、新世紀等。康寧于去年11月香港上市,本月24日,康華醫療也闖關IPO成功,登陸港股。
雖然民營醫院在數量上超過了公立醫院,但其服務量占總服務量僅剛過20%。隋國平稱,如果對標全球主要的醫療服務市場,如美國、英國、新加坡、臺灣等等,以床位數平均的算法看,這些市場中民營醫療機構的床位數在61%左右,服務量也將達到40%左右。這意味著,按照國際發展軌跡,中國的民營醫院還有很大的增長空間。
隋國平認為,在種種跡象明朗,后勁充足的背景下,目前取得的一切預示著,春天來了!
李響是中金公司投資銀行部執行總經理,他引詩呼應隋國平,“春江水暖鴨先知。”
李響說,在對醫療領域的項目投資、并購中發現,不管是對外披露的項目,還是未披露的項目,似乎都在訴說一件事,民營醫院在推動自身發展上的步伐遠比想象中還要大。而且,從上市發行情況看,民營醫院的財務效應膨脹也非常明顯,可以達到20倍或者30倍,有的甚至能到50倍。在數量與財務效應面前,李響也認為,民營醫院已經迎來了春天。
被“點名”作為民營醫院成功典型的溫州康寧醫院,董事長管偉立表示他感受到了春天。他認為,首先國家層面承認了民營醫院的地位,表明了民營醫院是我國醫療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的態度,其次各種利好的政策也頻頻發布。
然而在反方南方醫科大學衛生管理學院副院長王冬看來,說春天到了,或許還早了些。“正如冬天也有梅花一樣,但還面臨幾點困境。”
在國家政策激勵下,醫療界不得不承認,民營醫療迎來了發展期。但眾多問題還沒有解決,如養老,社保,職稱評定等等,至今缺乏有效的機制。雖然民營醫院在人才問題上可采取簡單粗暴的方式解決,比如高薪挖人才,但時間一長會發現醫學并不是錢多就可以解決的事。
王冬講了一組他研究的數據,南方醫科大學每年培養很多臨床醫學相關的畢業生,但直到今天,學生的就業意向和崗位選擇,90%都在各公立醫院。這些學生也知道,職稱評定和學術晉升等在公立醫院更容易實現。
和王冬站在統一戰線的是民營醫療的切身體驗者之一余小寶,他是廣西廣濟醫院董事長。在民營醫療領域摸爬滾打30余年的他認為,民營醫療的春天沒有來。
雖然目前有民營醫療機構在闖關IPO,但在全國15000余家民營醫院中,上市的還不足千分之一。而且,民營醫院的老板們,每天晚上想的一個共同問題是,醫院怎么活下去,從始往復。余小寶說:“春天根本不知道在哪里。”
倒春寒的感覺似乎強烈。醫療設備陸陸續續買回來,貼出去的招聘啟示很難招回來人,人才反而倒流去了公立醫院。公立醫院的擴張,在加劇民營醫院業務和人才的流失。這一直延伸到社區,尤其分級診療,民營醫院很難參與,只能站在岸上看著。“我們民營醫院面臨的不是玻璃門,不是旋轉門,不是彈簧門,而是沒門,沒門我們進得去嗎?”余小寶反問。
余小寶向記者發了這樣一段話:“在公立醫院強勢擠壓下,民營醫院能夠生存就很不容易了。最高層不在觀念上徹底轉變,完全放開醫療市場,這種狀況將持續存在。”
“當年有一批民營醫院能夠生存下來,是公立醫院低效和城市化帶來的醫療服務需求增長。現在已很難再現當年的環境。公立醫院睡醒了,醫保紅利釋放的市場利好到天花板了,后入的民營醫院若無強大資本支撐,活下去都會很艱難。總體來說,民營醫院的院長們綜合素質和能力不可能超過公立醫院的院長們!在現行體制下,公立醫院人才濟濟,能脫穎而出擔任院長,豈是等閑之輩?領導者的素質與能力,學科帶頭人的技術水平與學術地位,優秀青年才俊的高素質專業隊伍……民營醫院拿什么來與公立醫院正面競爭?民營醫院有什么充當‘鯰魚’的本錢?”
沉疴焦灼,困難重重,民營醫院的春天在哪里?辯手激戰,聽眾爭搶發言,辯論延長半個小時才結束。
辯論很激烈,確實關乎切身利益,也關乎個人理想。然而從旁觀者來看,或許,民營醫院真的是有春天的,只是正在蹣跚而來的路上。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大約在2033年,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的占比超過20%,進入超老齡社會。而到本世紀末,中國老齡化程度預計達到33%,即三個人中有一個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隨著中國老年人口數量快速增加,醫療服務總量必將擴大,醫療費用逐年增長。在大盤子不斷放大的背景下,各個服務領域份額得以增加。
眼下,民營醫療的直接或者間接參與者,所感受到的是中國醫療服務市場的春天來了。在這個大環境的影響下,或許只能說民營醫院的直接參與者和間接參與者們感受到的是機遇來了,資本的增長期來了。
這次辯論最重要的其實不是春天到底來了沒來,而是從業者對于環境所持有的理性也好,感性也罷的感覺與聲音。大部分的業界人士其實依然持有“凌寒”之感。在整場辯論中,被提及最多的詞是“公平”,“政策”,“信任”。
當然,這場辯論帶來的共識是,民營醫院三十年確實取得了發展,政策也不斷向好。而分歧在于,政策落地到底怎么樣,公平對待到底怎么落地…不一而足。
民營醫院是否迎來了發展春天?正如“你幸福嗎”,其實是一個感受問題,自然因人而異。但客觀表征是國家層的政策逐漸利好,藥企、器械企業、商業健康險公司……等都越來越重視民營醫院這個合作伙伴。
至于何時所有人都感到春暖花開,有業界人士稱,今年起民營醫院進入快速發展期,也是快速洗牌期,洗牌完成格局重構后,或許會有百花齊放。而這個等待周期少則三五年,多則十幾年甚至三十年。 以上就是關于“民營醫院進入快速發展和洗牌期 格局重構至少需三五年”的內容,希望大家看的開心,看的愉快,也希望大家能夠積極的分享本網站,讓更多的人看到本站的“民營醫院進入快速發展和洗牌期 格局重構至少需三五年”內容,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