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為新中國煉出第一爐鐵水的高爐光榮退休
曾為新中國煉出第一爐鐵水的
武鋼一號高爐
宣布永久停產
61年來,一號高爐已累計生產
數千萬噸生鐵
為國民經濟的建設發展
作出了巨大貢獻
隨著一號高爐最后一爐鐵水緩緩流出,操控室內的工人們都流露出不舍的表情,不少老師傅眼眶泛濕。這座“光榮爐”伴隨了一代代武鋼人的成長,“是武鋼的根”。一入職就在一號高爐做爐前工的退休干部杜洪祥動情地說。
投產初期,一號高爐年產量就已達75萬噸,具世界一流水平,如今年產量180萬噸左右,燃料比領先全國水平,是國內同類型高爐安全生產、低耗長壽的典范。投產61年來,已累計生產生鐵5420萬噸,為武鋼生產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新中國第一爐鐵水出爐
1958年9月13日,新中國建成的第一個大型鋼鐵基地中的第一座大型高爐,流出了第一爐鐵水,3000多名武鋼職工和各界群眾沸騰了。
1958年9月13日,武鋼一號高爐煉出了第一爐鐵水
1958年9月14日長江日報頭版版面
毛主席親眼見證一號爐出鐵
1958年9月10日,正在湖北視察的毛主席在武漢約見武鋼負責人李一清,當他得知武鋼可在國慶節前出鐵,高興地說:“到出鐵的那一天,我一定要去看看。”
1958年9月13日,毛主席從漢陽門上船,去看武鋼出鐵。船到江心,他說:“我要游到武鋼去。”說完便下了水,游了半個小時他才上船。
1958年9月13日毛主席視察武鋼(資料圖)
據當時在現場的人回憶,毛主席問時任武鋼副經理兼總工程師的韓寧夫:“今天什么時候出鐵?”“下午三點半左右。”韓答。“有沒有把握?”主席又問。“有百分之九十九的把握,也可能有預料不到的百分之一。”韓答。“好呀,今天看不到,我明天再來,明天看不到,我以后還來,總之,三顧茅廬也要看到你們出鐵。”主席幽默地說。
武鋼當時是我國最大的鋼鐵基地之一,而一號高爐則是這個基地投產的第一個高爐,是一個完全自動化、現代化、年產75萬噸的大高爐,當時無論在規模上、技術上都是世界一流的。
武鋼第一爐鐵水流出情景(資料圖)
當武鋼一號爐出鐵之時,只見一條粗壯的火龍由爐口噴涌而出,蜿蜒伸展,頓時金星飛舞,熱浪沖天。毛主席站在高臺上聚精會神地觀看。
“爐前高溫,鐵灰飄落,汗水浸濕了主席身上的襯衣;鐵水奔騰,鋼花綻放,主席揮手,掌聲雷動。”武鋼退休工人徐正州至今仍記憶猶新。
毛澤東視察武鋼一號高爐時向工人們揮手(資料圖)
將被作為工業遺產保存
與近年來其他已停產高爐不同,一號高爐或許能免除拆除的命運。
據了解,一號高爐將被作為工業遺產保存下來,當年毛澤東主席登臨的爐臺也將被復原。承載著鋼鐵報國初心的它,已是融入了一代代產業人艱苦奮斗紅色基因的精神地標。當年,英國媒體曾預言,一號高爐出鐵是“天方夜譚”,而武鋼人憑著這股精神,僅用14個月13天便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為中國爭了氣。
一號高爐為什么停產?
武鋼黨群部負責人介紹,一號高爐停產,是中國寶武優化產線結構,將武鋼建設為更具競爭力的精品鋼基地的需要。與武鋼其他高爐相比,一號爐使用年限最久,設施相對落后,容積、產能相對較小。“一號高爐已經超額完成了它的民族工業振興使命。”
武漢青山區紅鋼城
距離一號高爐100米外,煉鐵集控中心正在加緊施工。高爐的操作工,今后無需在現場辛苦作業,就可以操控所有高爐的生產和檢修,“幾乎是重造了一個新鐵廠”。煉鐵廠黨委書記吳新剛說。
武鋼預計年底可實現“無人工廠”
在武鋼,煉鋼、條材、熱軋等主要工廠也在進行顛覆式地智能化改造。手機端智能提貨,電車全天候無人化運行,撈渣、拆捆、搬運等各式機器人將相繼應用……預計年底可陸續實現“無人工廠”。
近年,武鋼斥資數十億元進行環保和智能化改造。武鋼有限黨委書記、執行董事劉安介紹,武鋼提出要發力智慧制造。停掉尚能運轉的“光榮爐”,全面開建“無人工廠”,顯示出武鋼的這番決心。
再見,武鋼一號高爐
你是一代鋼鐵人的記憶
你見證了祖國民族工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
謝謝你,光榮爐!
我們將繼續努力
用更加環保和智能化的產品
用“央企品質”為祖國建設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