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門》公映口碑持續爆棚,電影市場應給好電影騰出空間
紀錄片導演陳為軍的紀實電影《生門》今日起登陸國內院線,上映首日,口碑沿著之前“先觀影后買票”活動的熱潮繼續上揚。在首日排片不足1%的情況下,《生門》憑借扎實的口碑基礎殺出重圍,場均上座率達20.15%,是《長城》、《羅曼蒂克消亡史》、《少年》等同日上映的各類大片平均上座率的一倍以上。影迷爭相表達觀影感受,解讀影片內涵,在社交網站上引發全民大討論,良好口碑有望推動票房和排片逆向長線發展。
(數據來源于:娛票兒票房分析)
黨政媒體齊發聲,社會意義深厚獲國家級專業平臺全力支持
作為中國電影史上第一部關注生產問題的紀實電影,早在上映前,《生門》代表的深刻社會意義和強大人文精神就為它博得了諸多黨政媒體的關注。《人民日報》評價《生門》“帶來了紀錄片的復興時代”;新華社則稱贊它為“莊嚴生命與和諧醫患的禮贊”;11月17日,中央電視臺《朝聞天下》節目以《生門》紀念世界早產兒日;于12月15日召開的衛生計生文化發展論壇將《生門》評為“2016年度衛生計生文化優秀推廣作品”。除此之外,《中國新聞周刊》、人民網、中新社等媒體紛紛盛贊《生門》為一部堅持反映社會現實,又以人與人之間的真實情感震撼心靈的優秀紀實電影,以大篇幅的專題報道為電影搖旗吶喊。
實際上,這并不是陳為軍導演的作品第一次獲得頂級媒體的青睞。他的《請為我投票》作為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的入圍影片,被包括BBC在內的全球上百個媒體購買版權和播放,覆蓋世界幾十億人民;首部紀錄長片《好死不如賴活著》獲得包括英國國家最佳紀錄片獎在內的多項國際大獎,可以說,陳為軍是一位享譽世界的優秀導演。
雖然已經在電影領域耕耘了十余載,國內的觀眾對于陳為軍卻并不熟悉,《生門》其實是他在大陸上映的第一部電影。這部電影延續陳為軍鮮明的導演風格,對人生百態進行冷靜的記錄。但是這一次,他們將目光對準的是社會上這個平凡又特殊的群體——高危產婦。在客觀記錄的鏡頭下,卻能讓觀眾清醒地認識到圍繞著孕婦們正在上演的那些社會問題和真摯情感,從而體現出濃濃的人文關懷和社會責任感,或許,這正是《生門》引起多家黨媒注意的原因。
全民“影評人”自發解讀,最富戲劇張力的真實俘獲最挑剔的心
在豆瓣上,該片評分在映前基礎上一路上揚,開畫一日便已沖至8.4分,這個分數在同檔期的眾多電影中,依然不落人后,而陳為軍其他幾部作品的高評分和好口碑,也是《生門》觀影品質的最好保障。以此看來,對于紀實電影這類在電影院中不多見,票房也不被看好的電影,中國觀眾似乎正在漸漸變得寬容,優秀作品雖然不選用熱門題材和流行的拍攝手法,依然能夠憑借實在的感染力得到觀眾的肯定和支持。
(豆瓣為《生門》打出高分)
單就《生門》而言,它雖然屬于現實主義題材的影片,卻不失溫度,不失深度,面子上是在講述產婦在手術臺上的故事,里子卻涵蓋了諸多復雜的東西。正如導演陳為軍自己的解讀:“我覺得,我們有義務讓更多人看到這樣一部作品,一部反映社會現實問題,真正講述在面臨生死抉擇時人與人之間關系和情感變化的故事。”
正是這樣一部電影,俘獲了業內諸多電影人挑剔的胃口,也滿足了普通觀眾對于真正優秀電影饑渴難耐的心。著名影評人“毒舌電影”感慨說:“在中國,一個嬰兒來到世上看似簡單,但不知背后有多少人,為他努力推開了那扇生門。”“門”背后的故事,大概才是這部電影真正想讓觀眾看到的吧。“桃桃淘電影”則盛贊《生門》在賀歲檔的出現是“內地電影市場的一種景觀”。
是的,一部冷門的紀錄電影進入了熱門的賀歲檔市場,在各路大片的圍剿下依然保有穩定的上座率,網絡上有來自全國各地的網友觀影后表達著自己的解讀,不管《生門》能夠堅持多久,不管有多少人能夠看到這部電影,這已經是中國紀錄電影的一大進步。而選擇在這個賀歲檔中上映的紀錄電影,除了《生門》,還有B站具有超高人氣的《我在故宮修文物》,隨著越來越多這樣優秀的紀錄電影進入市場,中國的紀錄片在電影領域也必將萌發更強大的鼓舞人心的力量。
- “酒瓶、空白、遙控器”成今年烏鎮戲劇節青年競演比賽三金屬元素
- 一瓶茅臺價值百億?哈吉拍賣稱系惡意競拍,重新開拍后已有5人報名
- 共賞盛夏奇觀!vivo S15系列快閃大型活動來襲,熱鬧非凡
- APP也能拍出電影感,vivo S15系列讓你自帶主角光環
- 科學安排教學工作 及時公開發表提示信息 北京市教委部署近期高校教育教學工作
- 放棄民辦三本選擇公辦專科后,才說出的4件事,后悔沒有早知道
- 東方海外國際(00316)第2月份總收益同比增加52.4%至52.85億美元
- 萊克穩居2021年空氣特別設計品牌三甲,激發國內企業品牌建設積極性
- 后悔沒早看到這些"神"設計,漂亮又實用,眾所周知是這3個地方
- 我在甘肅賣拉面:180㎡年營收500萬,8個月回本
- 蘇州大學和河海大學,誰的統治力更更勝一籌?
- 大S結婚照曝光!具俊曄一本正經啞肩太僵硬,她笑得歡快卻太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