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醫學獎今將揭曉:腫瘤免疫治療成奪獎熱門
(原標題:諾貝爾醫學獎今將揭曉:腫瘤免疫治療成奪獎熱門)
每年的諾貝爾獎揭曉之前,總會有各種機構對獲獎者進行預測,今年也不例外。
今年還會出現又一個“屠呦呦”嗎?
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獎將從今日起陸續公布,而按照慣例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將繼續打頭陣,率先于北京時間10月3日17:30揭曉。隨著諾貝爾獎生理醫學獎公布日期的臨近,全世界科研工作者的目光再次匯聚到了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的卡羅琳醫學院。根據路透社預測的獲獎名單,腫瘤免疫治療成為了今年生理學或醫學獎的奪獎熱門。
每年的諾貝爾獎揭曉之前,總會有各種機構對獲獎者進行預測,今年也不例外。據了解,專業信息服務提供商湯森路透旗下的知識產權與科技事業部頒布的“引文桂冠獎”一直被學術界視為預測諾貝爾獎的“風向標”之一。
今年引文桂冠獎醫學領域的獲獎者中,腫瘤免疫治療再次受到關注。哈佛醫學院教授戈登·J·弗里曼(Gordon J. Freeman)等三人團隊因闡明了程序性死亡細胞(PD-1)及其路徑,對發展先進的腫瘤免疫治療具有突出貢獻而上榜。
資料顯示,弗里曼1979年在哈佛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同年加入丹娜法伯癌癥研究院。他先后在Dr. Harvey Cantor實驗室和Dr. Lee Nadler進行了博士后研究。期間他參與了一些基礎實驗研究,主要研究了B7-CD28基因家族,結果表明B7-2/CD28是主要共刺激途徑,以及PD-L1/PD-1是T細胞活動的主要共抑制途徑。現在,他的實驗室主要研究方向為共刺激信號在免疫反應發展中的作用。
自2002年以來,湯森路透已成功預測了39位諾貝爾獎得主。該獎項通過對Web of Science數據庫平臺(全球最重要的學術研究與發現平臺,涵蓋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藝術三大領域)中科研論文及其引文進行深入分析,遴選出在化學、物理學、生理學或醫學、以及經濟學領域全球最具影響力的研究人員。
在去年,諾獎的又一風向標——被稱為“美國諾貝爾獎”的拉斯克臨床醫學獎也頒給了腫瘤免疫療法——德州大學安德森癌癥中心的詹姆斯·艾力森(James Alison)發現了一種單克隆抗體療法,促進免疫系統對抗癌癥。艾力森同樣獲得了今年的引文桂冠獎。
艾力森生于1948年,免疫學家,現任德克薩斯大學安德森癌癥中心免疫學系教授兼主任。同時也是癌癥研究所(CRI)科學顧問委員會主任。研究方向主要為T細胞的發展和活動機制,和腫瘤免疫治療的新策略的發展。他被認為是實現隔離T細胞抗原受體復雜蛋白質的第一人,他的發現為那些最致命的癌癥提供了新的治療方向。由于該療法并非針對某種特定細胞,因此有望被用于各種癌癥治療中。并且該療法已經幫助了數千名晚期黑色素瘤患者。因此,科學家們普遍猜測癌癥免疫療法將會是今年的奪獎熱門。
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全球癌癥報告顯示,全球癌癥呈現迅猛增長的態勢,將由2012年1400萬人迅速激增至2025年的1900萬人,到2035年可能會達到2400萬人,20年的時間里增加將近5成。癌癥發病率的急劇上升促使全球的科學家們致力于各種抗癌療法的研究,近些年腫瘤的免疫治療以及手術治療和化療等傳統手段對生命科學和人類健康是革命性的進展。
腫瘤免疫治療是應用免疫學原理和方法,提高腫瘤細胞的免疫原性和對效應細胞殺傷的敏感性,激發和增強機體抗腫瘤免疫應答,并應用免疫細胞和效應分子輸注宿主體內,協同機體免疫系統殺傷腫瘤、抑制腫瘤生長。
腫瘤免疫治療近來備受關注,是腫瘤治療領域的焦點。目前已有腫瘤免疫治療藥物獲得美國食藥監局批準臨床應用。腫瘤免疫治療由于其卓越的療效和創新性,在2013年被《科學》雜志評為年度最重要的科學突破。業界認為,腫瘤免疫治療有望成為繼手術、化療、放療、靶向治療后腫瘤治療領域的一場革新。
不過今年的拉斯克獎并沒有繼續關注癌癥免疫療法,而是授予了“人與動物對氧氣含量的細胞感知機制”和“丙型肝炎的復制子系統及其藥物研發”。
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信息研究所研究員許培揚認為,剛剛奪得了今年拉斯克醫學獎的關于細胞對氧氣的感應機制的發現有理由拿下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第二軍醫大學教授孫學軍表示,上世紀90年代這種讓人們對生命現象,尤其是對生物感受氧的分子機制的知識,屬于“世紀貢獻”,奪得諾獎應該只是時間問題。
根據諾貝爾獎官網描述,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在生理學或醫學界做出卓越發現者”,但若當年無相關領域的重大發現,生理學或醫學獎將保留直至下一年出現重大發現者,沒有發出的獎金將被列為諾貝爾獎委員會專項基金。
另外,諾貝爾獎委員會規定,所有獲得當年生理學或醫學獎的的獲得者必須在世,若獲獎者已經去世則不予頒獎。但如果獲獎者是在委員會公布獲獎信息之后去世則仍可以接受獎項。統計數據顯示,該獎項的研究領域主要集中在遺傳學,截止2015年,共有48名科學家在該領域摘得獎項。
去年此時,屠呦呦因為發現青蒿素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成為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的中國本土科學家、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華人科學家。而在今年的諾獎揭曉之際,人們也期盼著看到更多的華人科學家出現在諾貝爾獎的領獎臺上。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有兩位華人科學家——麻省理工學院的張鋒和香港中文大學的盧煜明成為諾獎的熱門候選人,他們入選了化學領域的預測名單:張鋒在老鼠和人類細胞中應用了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盧煜明在孕婦血漿中檢測到胎兒游離DNA,取得無創產前檢測的創造性成果,9月19日他還剛剛獲得2016年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
據澎湃新聞此前報道,本年度諾貝爾獎揭曉儀式將于10月3日起陸續舉行,各獎項的具體揭曉時間如下(北京時間):
生理學或醫學獎:10月3日17時30分;
物理學獎:10月4日17時45分;
化學獎:10月5日17時45分;
和平獎:10月7日17時;
經濟學獎:10月10日17時45分;
文學獎:10月13日。 以上就是關于“諾貝爾醫學獎今將揭曉:腫瘤免疫治療成奪獎熱門”的內容,希望大家看的開心,看的愉快,也希望大家能夠積極的分享本網站,讓更多的人看到本站的“諾貝爾醫學獎今將揭曉:腫瘤免疫治療成奪獎熱門”內容,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