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上海的美術館公共教育走進沒有圍墻的q
美術館的第一社會職能是教育,是沒有圍墻的美院,得讓美照進人心。 中華藝術宮執行館長李磊在回顧一天的公共教育活動時如斯感言。事實上
“美術館的第一社會職能是教育,是沒有圍墻的美院,得讓美照進人心。”中華藝術宮執行館長李磊在回顧一天的公共教育活動時如斯感言。
事實上,中華藝術宮的公共教育僅僅是上海眾多美術館進行立體多樣式教育活動的一個縮影。在前天的上海市美術館建設推進工作會議上,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劉海粟美術館、徐匯藝術館、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等介紹的美術館教育工作同樣引人入勝。“澎湃·藝術評論”僅以公共教育為例,探析幾年來美術館的發展。
結合前不久的“文心雕龍——上海山水畫邀請展”,中華藝術宮從9月底到11月初每周末邀請一位參展畫家或美術史學者就中國山水畫的筆墨、當代性、逸格、寫生等進行多角度的講座,一方面對中國山水畫進行了生動的梳理,也吸引了眾多觀眾。一位觀眾每次講座都記下厚厚幾頁紙,并留言說:“美術館就應當結合展覽多做這樣的深度與普及性兼具的教育,現在已經習慣了周末來到藝術宮聽講座,收獲很大。”
事實上,在現代城市中,美術館的作用不可替代。美術館作為藝術類博物館,是收藏、展示、保護美術作品,提供公共教育的專門機構,對于現當代文化的傳承、保護、收藏、研究,以及對當代藝術的發展的推動。
中華藝術宮執行館長李磊在給觀眾講解藝術作品
10月17日,上海市美術館建設推進工作會議在中華藝術宮召開。上海市近百家美術館負責人結合各自的工作分享和探討運營經驗。其中,中華藝術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劉海粟美術館、徐匯藝術館、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等從自身經驗出發,從展覽、藏品、研究、管理、絡化等多個領域梳理美術館的工作,而在發言中,他們均把美術館的教育普及職能作為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以“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并向全年齡段的人普惠藝術和生活美學,從藝術講座到非遺、茶道、戲曲、文學的欣賞和普及,呈現不拘一格、包羅萬象、多維度的公教活動。其中,“中華藝術宮之約”、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1噸半”、徐匯藝術館“美育卡”等成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公共教育品牌。
中華藝術宮中國畫鑒賞類講座
美術館里上“美術課”
目前,上海的美術館成為承載城市精神的文化陣地,也為上海培育了一批又一批具有審美素養的觀眾。民生現代美術館館長甘智漪以本館為例,做了大數據分析,周六是公眾最喜歡看展覽的日子,其次是周日和周五;同樣主打當代藝術的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下簡稱PSA),也常在周末排起長隊,PSA平均每周六會有5000人次的參觀。可見公眾和美術館的互相關系,而去美術館已經成為市民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據統計,僅國慶長假期間,上海各美術館共舉辦展覽69項,教育活動212場,參觀人次為20.8萬。
其中,作為上海地區的唯一一家“全國重點美術館”的中華藝術宮正逐步構建起以展覽為核心、融多元藝術教育形式于一身的“藝術服務綜合體”。2013年率先以文教結合為理念開辟常設的藝術教育長廊,把普及教育、互動體驗、成果展示融為一體,在兒童美術啟蒙教育上開好“第一課”。在固定開展“上海美術大課堂”藝術普及講座的基礎上,開辦“藝文會”“四季品劇”等跨界高端講座系列。通過長期放映各類藝術電影、定期舉辦電影主題展映活動、推出微電影征集活動、打造品牌公益音樂會“中華藝術宮之約”等藝術衍生活動,進一步深化“藝術服務綜合體”內涵。國慶期間,中華藝術宮以近50場公教活動,為公眾打造了一個悠長的藝術假期,也構建出一個“永不落幕的美術館”。
中華藝術宮組織的系列山水畫講座吸引了眾多觀眾
中國藝術宮執行館長李磊在接受“澎湃·藝術評論”采訪時表示,“中華藝術宮是個美術館,更是一個傳播價值觀,傳播真善美的地方。所以公教活動不局限于美術。”他把中華藝術宮的活動比喻成四個圈,核心是美術,第二是藝術,第三是文化(包括茶道、攝影、書法、戲曲、美食等),第四是價值觀。以此構建多元、豐富、開放的文化態度。
與中華藝術宮相似,從世博場館轉型而來的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也在國慶迎來了開館五周年,這座被稱為“藝術電廠”的建筑,五年來持續發電,截止2017年十月為止共舉辦51個展覽(其中包括三屆上海雙年展)、平均每年舉辦包括講座、演出以及兒童活動在內的教育活動約400場。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1噸半”演出現場, 馬良《爸爸的時光機》
自創立伊始,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就堅持為不同年齡段、不同知識背景的觀眾準備了包括講座、表演、工作坊、導覽、放映、兒童藝術體驗活動在內多元形式的教育活動,以求幫助化解當代藝術的晦澀、抽象,為公眾理解當代藝術提供方法和平臺。
在國慶期間,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以“霹靂舞PSA5”為主題,延續每年一次的電力派對,不僅所有展覽免費對大家開放,“霹靂5周年展”、“電廠的故事”、“1噸半”、“發呆營”、“霹靂寶貝親子活動”等多場特別活動齊上陣,將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打造成為一座全民藝術館。
PSA兒童活動,“蔡國強:九級浪”展覽現場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館長龔彥特別向“澎湃·藝術評論”特別提到了“psD”,這個由建筑師張永和設計改造的“設計中心”希望被打造成“移動學校”的概念,開設工作坊為主、涉及到各個領域的跨學科課程,比如如何做燈光設計,如何做櫥窗設計,如何做展陳設計,如何做一本書,如何做一本畫冊,甚至小到如何調整一本畫冊的顏色。龔彥認為,“藝術是靠非常具體瑣碎的東西慢慢累積出來的,而不單靠一個演說去完成的。”PSA并不希望將自己被理解為灌輸知識的學校,而是力求以更親民和貼近日常的姿態啟發思想、激發體驗,從當代藝術的切面鼓勵對于生活本身的審美和審視。
張永和設計改造的“設計中心”(psD)
去年搬遷新館的劉海粟美術館,配合開館展《“再寫劉海粟”藝術大展》,舉辦講座、紀錄影像播映、藝術賞析、手工坊、繪畫臨摹等各類活動近130場,參與人數近千人。而如今劉海粟美術館將目光瞄準了“互聯+美術館”,根據劉海粟美術館館長朱剛介紹,在今年年底即將舉行的 “中華創世神話-互聯藝術大展”上講推出絡藝術與教育活動相結合。計劃通過官微公開招募了80位學前兒童,在知名絡藝術家的指導下合作繪制夸父逐日,再通過計算機處理,生成一件絡作品。屆時,該作品也將陳列于大展。
劉海粟美術館“夸父逐日 巖彩逐幀動畫工作坊”
“請進來”和“走出去”的藝術關照
作為民營的公益美術館,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每年要舉辦近百場的公共教育活動,并逐漸建立起以“展覽輔助”和“自主策劃”的公教雙線策劃模式,其與國際藝術評論獎組委會、英國皇家美術學院、國際藝術評論家協會合辦的“國際藝術評論獎”(IAAC)至今已經舉辦了四屆,目前已經成為國內藝術評論類的最高獎項,獎金總額突破20萬元。此外,民生美術館還逐步建立如“詩歌來到美術館”“美術館眾議院”“上海制造”等一系列品牌活動,給美術館帶來了永續的生命力。?
除了將活動和觀眾“請進來”外,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通過對院校、社區、企業等多渠道合作的探索與嘗試,美術館的公教突破了舉辦地局限于美術館的單一模式,而是更多地走進院校課堂,走進社區,美術館公共教育的教育職能已日趨社會化。
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品牌活動“詩歌來到美術館”
“請進來”和“走出去”的理念在坐落于社區的徐匯藝術館表現得更為明顯,自2010年起,徐匯藝術館推出了“美育卡”,以“美育卡”為載體開展公共美術教育活動,持卡學生每參觀一個展覽或一個美育活動即可積分,通過積分換取相應的美術用品,以此鼓勵公眾積極主動地走進美術場館。近年來,“美育卡”項目在形式上加以創新,在內容上不斷豐富,受眾面也從未成年人擴展至白領人群,不斷為美育普及工作提供服務。與此同時,徐匯藝術館還將將創意美術課程送進徐匯區域內的公立和特殊學校,邀請專業美術教師為藝術興趣班小朋友上富有創意的藝術課。
徐匯藝術館配合展覽向中學生推出的漆藝公教活動
而中華藝術宮而言,“走出去”的并不單是藝術教育
PSA的“走出去”像是一個嘗試者,他們把藝術品商店(電鋪)開到館外,目前在衡山和集和東方明珠開設“游擊店”,希望藝術和普通游客交流,通過商品得到另外一種生活方式。此外,美術館積極與機場、地鐵合作,讓展覽進入更廣闊的公共空間。
PSA藝術品商店“電鋪”
文化為民、文化惠民,“請進來”和“走出去”之間,各個美術館在“文教結合”工作框架下,美術館一方面依托“藝術場館現場教學平臺”,與各區的教育系統牽手合作,打造中小學生的校外藝術課程,另一方面與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強強聯手,共同設立海派藝術研究中心,共同培養學術型人才。
相關Tags:
玩具車模前列腺炎的嚴重與危害性陰部潮濕解決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