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史航連發3條微博打call的第三度嫌疑
說到日本影壇甚至是亞洲影壇,不得不提的一位導演就是是枝裕和,他的電影帶給人的溫暖與疼痛,久久讓人回味。其中,包括了我們所熟知的
說到日本影壇甚至是亞洲影壇,不得不提的一位導演就是是枝裕和,他的電影帶給人的溫暖與疼痛,久久讓人回味。其中,包括了我們所熟知的《海街日記》《無人知曉》《如父如子》《比海更深》《步履不停》……但是他的這些電影,從來沒在內地的大銀幕公映過
是枝裕和,九十年代時《幻之光》就已經在威尼斯電影節上大放光芒,《無人知曉》《如父如子》《比海更深》等都先后入圍了戛納電影節的主競賽單元。除了早期的電視紀錄片之外,他先后執導了《幻之光》《下一站,天國》《橫山家之味》《海街日記》《第三度嫌疑人》等十多部故事長片,盡管題材、類型不一,但絕大部分都是以刻畫角色及描寫“生活的日常”為特點,尤其是關注到“破碎的家庭”里的日常生活,《幻之光》是喪夫的悲痛,《無人知曉》是單親母親遺棄子女的悲劇,《比海更深》是不成熟的離婚父親和兒子的日常。
在豆瓣上,是枝裕和的影人頁面獲得了超過2萬人的關注,他的作品常常贏得五星的評價,如《比海更深》,“影片導演將鏡頭對準了復雜的家庭生活,用充滿了同情、不帶觀點的眼光,探索一個家庭幾代人之間的關系。影片有不少詼諧的地方,也不乏傷感,兩者通常是交織出現的,總是呈現著生活的每一個細節美。”又如《海街日記》,“足以驅散任何陰暗的姐妹親情,有彼此作伴的人生四季——鐮倉的櫻花和細海真是美不勝收。情感飽滿得有溢出來的跡象了,但仍然是最柔軟的是枝裕和……”
《第三度嫌疑人》應該是是枝裕和迄今為止最為特殊的一部作品。作為資深的是枝裕和影迷們,一時半會接受不了他的這種“嘗試”,這可能僅僅是因為,他用他慣有的文藝片的手法去拍攝了一個“懸疑片”。“開場兇手就抓住了,這是什么懸疑片呢?”絡上充斥著這樣的評論。但是枝裕和也說了,“我拍的是一部法庭心理片。”
《第三度嫌疑人》在題材故事上與過往作品既有沿襲(比如“破碎的家庭”),但也折射出導演的努力嘗試融入新手法的野心。他說:“這一次我想關注的更多,并不僅僅是家庭,還有社會。人審判人的司法,底層人物的生活,每一個人的困境與矛盾等等。”
在一次的訪談中,是枝裕和就說到本片的靈感來自于創作《如父如子》時,“首先,我想恰當地描述律師的工作。然后我跟拍《如父如子》時打過交道的律師和法官交談時,他們每個人都告訴我法庭不是決定真相的地方,他們說沒有人能夠得知真相。我覺得這很有意思。所以我想如果是這樣的話,我想拍一部關于真相不被揭露的法庭片。”
《第三度嫌疑人》用大量的臺詞對白,不斷的將導演的創作意圖(對家庭倫理、社會的人文思考)展現出來,特別是三隅(犯人,役所廣司飾演)的幾次供詞,表面上看漏洞不少,甚至前后矛盾,實際上又是經過當事人的精心思考設計,而創作意圖便隱含在這矛盾的張力之中,每一句臺詞都暗藏伏筆。與此同時,影片也通過多次的重盛(律師,福山雅治飾演)與三隅會面時的“玻璃”不斷的推進兩個人物之間的關系,除了最后一次的會面,兩人之間都是隔著一層厚厚的玻璃,玻璃的兩側,是兩個身份不同、地位不同的人之間的對話,但最后一次,兩人之間的玻璃已經不復存在,看似真相清晰了。
不得不提這一次演員們的表演非常傳神,福山雅治和役所廣司兩人的7次對話,安靜卻富有張力。役所廣司最后說:“我是一個容器”。誰又不是一個容器呢?這部電影最后沒有結局,是枝裕和把真相留給了觀眾,他說:“第三次的兇手是誰,殺死的是什么,很抱歉,我沒講清楚。”而或許正是這種結尾的留白,給與了這片最高的立意。也讓我們終于在這部電影中找回了是枝裕和的影子。
《第三度嫌疑人》在內地上映,獲得了實力青年演員董子健的力薦,還獲得了知名編劇、策劃人史航連發3條微博打CALL。史航用“全片緘默刻骨,片尾靜靜決堤”來形容這部片,他說:“《第三度嫌疑人》是目前院線上我最推薦的電影,這次役所廣司的面孔,滄桑毫無遮掩,你依然看不透。他屢次翻供,我選擇令我自己最觸動的那個答案來堅信。他說自己不過是個容器,這似乎是很卑微的自喻,但世間總是缺少容器的,無論承接雨水淚水或血液。不管你化裝成什么樣的暗影,我還是把你當成一束光。”
不管眾人評論如何,作為喜歡是枝裕和喜歡文藝電影的影迷和文藝青年們,這部《第三度嫌疑人》,都會是近期最值得去電影院觀看的電影。
相關Tags:
芪斛楂顆粒怎么樣寶寶發燒了怎么辦如何退燒珠寶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