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長庚醫院骨科讓“90后”老人重新行走
近日,北京清華長庚醫院骨科連續接診兩位“90后”的高齡老人,都是因跌倒而致的股骨粗隆間骨折。在骨科副主任潘勇衛的帶領下,經微創手術,兩位“90后”老人均恢復了正常行走,康復出院。“老人怕摔”已成為了眾人皆知的事實,對于高齡的骨質疏松患者來說,髖部骨折發生率很高,如股骨頸骨折、股骨粗隆間骨折和股骨粗隆下骨折等,其中前二者發病率更高。
清華長庚醫院骨科讓“90后”老人重新行走
先后到清華長庚醫院的分別是90歲、91歲高齡的老人,均為股骨粗隆間骨折。幸運的是,兩位老人摔倒前均能夠正常行走,日常生活基本可以自理,初步評估身體狀況,仍有手術機會。骨科醫師與患者及患者家屬充分溝通,告知手術及保守治療的利弊,得到了患者本人和家屬兩方的充分信任,手術意愿非常明確。
為完善手術方案,確保術中安全,以“90后”老人為中心,骨科團隊申請了全院相關科室聯合會診,心內科、呼吸科、腎內科、泌尿外科、麻醉科、重癥監護室、腎內科、神經內科等科室醫師齊聚一堂,共同協商制訂治療方案。
老人的體力相對差,對手術的耐受性低,如何最大程度地降低手術創傷,縮短手術時間,是最為關鍵的問題。經會診后,潘勇衛醫師決定實施閉合復位髓內釘內固定術的微創治療方案,醫院各部門全力配合,以最短的時間完成了術前檢查和評估,麻醉科主任張歡全程指導,潘勇衛帶領骨科趙喆主治醫師和宋飛主治醫師成功為兩位老人實施了手術。手術采用了閉合復位的方法,通過小切口,在股骨髓腔內置入固定器械。術后老人身上的創口近4厘米,術后第二天老人便在醫護人員的幫助下,開始下床活動,經一周余,即康復出院。
據北京市統計,在1994年至2004年的十年間,50歲以上人群髖部骨折年均發生數在女性從479例升高到2423例,在男性從441例升高到1586例,增長非常迅速。該類患者因高齡合并一些基礎疾病,面臨著較高的手術風險,對此,患者及家屬往往采取保守治療,這就導致了很多老人無法再重新走路,臥床休養或者輪椅出行,生活質量降低不說,高齡患者長時間臥床,還會導致褥瘡、肺炎、下肢靜脈血栓,甚至肺栓塞等嚴重并發癥的發生,身體加速惡化。有研究表明,髖部骨折發生后,若不行積極治療,約有27%的老人在1年內死亡,其死亡率甚至高于很多惡性腫瘤疾病;在存活的老年人中約有50%的人不同程度的殘疾。
潘勇衛表示,老年人發生骨折,滿足三個條件者,建議積極治療,分別是患者本身身體條件允許;患者和家屬有強烈的治療愿望;醫院有足夠的實力和綜合保障。他尤其強調,老人在術后一定要盡早下地訓練行走,避免長時間臥床帶來的肺部感染、血栓形成、壓瘡等一系列致死性并發癥。
北京清華長庚醫院開院以來,已經多次為高齡髖部骨折患者實施人工髖關節置換術、髓內釘內固定術,獲得了患者較高的認可度。(通訊員:付立功 趙喆) 以上就是關于“清華長庚醫院骨科讓“90后”老人重新行走”的內容,希望大家看的開心,看的愉快,也希望大家能夠積極的分享本網站,讓更多的人看到本站的“清華長庚醫院骨科讓“90后”老人重新行走”內容,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