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為什么要過“生物多樣性日”呢
5月22日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這個聽上去有點專業的概念,很多人都認為和自己無關。生物多樣性是什么意思,為什么聯合國會專門就此設立個節日,與我們的健康生活又會有什么關聯呢?
圖注:濕地和生物多樣性關系密切。從1900年開始的一百年間,地球上的濕地已消失一半。當年美麗的羅布泊如今已經變成了荒漠。
其實,生物多樣性和我們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人類,一直認為自己是地球的主宰,這顯然是過于自負了。很多生物,在地球上的歷史都比人類要更久遠——就好像哥倫布發現了美洲大陸,雖然后來大批西方白人移居并霸占此地,但永遠也改變不了“印第安人是原主人”的歷史性事實。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據科學家測算,我們人類歷史大概是300萬年,而地球生物的歷史已經有33億年,相當于只有千分之一,而另外的千分之九九九的時間,都是其他生物在地球上各領風騷。
人類作為高級靈長類動物,按照達爾文的進化論觀念,我們可能是從猿猴進化而來的。因為優勝劣汰、適者生存的總體原則,這類高級靈長類的分支族群慢慢演變,進化為今天的人類。達爾文在《物種起源》緒論中說,關于生活在我們周圍的許多生物之間的相互關系,關于世界上無數生物在地球史的許多既往地質時代里的相互關系,我們知之甚少。所以,人類與周圍物種的關系密切又疏離——在爬行類和哺乳類動物的大腦中,科學家們發現了和人類部分大腦有相類似的組織結構,唯一不同的是,人類有大腦皮層發達的額葉。
但是,要知道,這是我們人類對自身的地球的認知。而生物們通常有著各自人類所不具備的神奇的本領,人類向植物學習,向動物學習,最終推動了人類社會向更高文明發展。然而,人類逐漸膨脹的欲望、短視,因為經濟利益肆意破壞環境,森林砍伐、植被破壞、濫捕亂獵、濫采亂伐等,也讓地球其他生物面臨越來越大的威脅。
如今世界上的生物物種正在以每小時一種的速度消失。而物種一旦消失,就不會再生。消失的物種不僅會使人類失去一種自然資源,還會通過生物引起連鎖反應,影響其他物種的生存。35億年前,從地球上有生物出現時起,就不斷地有新的物種產生與滅絕,迄今為止,地球上存在的生物約有300萬-1000萬種以上,有案可查的有150萬種,而人類研究和被利用的生物只是其中一小部分。
為了地球的可持續發展,也是為了人類自己的未來,聯合國大會于2000年12月20日,通過第55/201號決議,宣布每年5月22日為“生物多樣性國際日”,以增加大眾對生物多樣性問題的理解和認識。生物多樣性指的是地球上生物圈中所有的生物,即動物、植物、微生物,以及它們所擁有的基因和生存環境。
就像“蝴蝶效應”,任何一個個體的行為,串聯或者積累起來,都可能產生巨大的影響——每個人從愛護植物、珍惜動物,減少對環境的破壞,地球就會像更健康的方向發展,反之亦然。現在,正有越來越多的生物,因為人類個體毫無克制的行為付出瀕臨滅絕的代價,是僅產于南印度洋毛里求斯島上的一種不會飛的鳥渡渡鳥已然滅缺,它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被記錄下來,因人類活動而絕種的生物。在中國,很多珍稀保護動物也面臨同樣的窘境,江豚就是其中之一。
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梅志剛博士介紹,當前江豚保護工作刻不容緩。2012年長江淡水豚考察結果顯示,長江江豚種群僅剩約1040頭,其中鄱陽湖約450頭,洞庭湖約90頭,長江干流約500頭,且種群下降迅速,并呈現明顯的加速下降特點。這種事實不僅停留在某個機構的調研報告中,普通人都有感知——湖北美術學院退休教師段義芳創作了一組《話說江豚》漫畫,他說,“30多年前,還沒有長江二橋時,我們都是坐輪渡過江去徐東,那個時候江豚真是多啊,伴著船跳上跳下,大家看得真是喜歡。現在在武漢真是見不到江豚了,我的外孫經常問我江豚長啥樣,我都回答不上來。”
如今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維持生物的多樣性,就是在維持我們自己的生存環境。作為大自然的一部分,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生態系統的支持,而生物多樣性是生態系統提供基本服務的基礎,對我們人類來說意義重大!愛護那些和我們一起分享這個地球的生命,也就是愛我們自己。
作者簡介:傅春媚,資深傳媒人,生命教育信仰者。微信公眾號“親子約伴成長”創始人,個人微信ChangemakerCarol。堅信生命是場旅行,喜歡一切活色生香之人、事、物,目前致力于通過自然教育引導個體探尋生命意義,了解自己和世界的關系,從而內心擁有力量,開啟生命之光。 以上就是關于“人們為什么要過“生物多樣性日”呢”的內容,希望大家看的開心,看的愉快,也希望大家能夠積極的分享本網站,讓更多的人看到本站的“人們為什么要過“生物多樣性日”呢”內容,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