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景象是怎么發生的先說需求端
【編者按】馬桶蓋作為衛浴市場中的一個單品,其近年來的發展軌跡似乎遠超同一行業內其他單品,背后的原因雖然不外乎巧合、消費升級、需求涌現等等,但歸根結底,其實我們可以從中讀出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軌跡。
文章發于吳曉波頻道,作者為吳曉波;經億歐家居,供行業人士參考。
過去三年,我成為了“馬桶蓋先生”,這樣的經歷很奇妙。它讓我以“介入的旁觀者”角色,目睹了一個普通物品的普及與迭代。馬桶蓋雖小,故事卻很精彩。
任何一個物品,都無法孤立地存在于時代之外,它的形態、設計及功能隱藏了那個時代的人類創造和審美及價值觀。所讓人好奇的是,有一些物品會恰巧出現在某個敏感點上,從而構成為時代解讀的標本。
從來沒有料到,我會跟一個叫智能馬桶蓋的物品,有那么深的勾連。
為了寫這篇專欄,我向京東索要過去三年的馬桶蓋銷售數據。2016年,京東商城的銷量同比增長120%,2017年的同比增幅是80%,而2015年的數據缺失,原因是,“在您寫那篇文章之前,馬桶蓋還沒有被列為單獨的門類,僅僅歸于家居五金類產品之中,到第四級頁面才能被搜到”。
再向廠家要數據。松下、惠達和海爾等公司在2015年的銷量分別增長了300%到500%。科勒的調查顯示,中國中產家庭新房的智能馬桶蓋安裝率,從三年前的3%增加到了去年的20%。
三年前的1月底,我去日本沖繩開年會,在歸來的飛機上寫作了《去日本買只馬桶蓋》,從此,馬桶蓋成為了消費升級的一個現象級話題,進而也無意中推動了這個產品的暢銷。
回望這三年,作為“始作俑者”,自然有很多的感慨,其間的種種爭議、競斗和驚喜,令人難忘。如果你問我,印象最深刻的一點是什么?
答案是:最讓我意外的是,在三年十倍級的增長中,馬桶蓋市場居然沒有爆發價格大戰。
按照“中國制造”的慣常路徑,當一個產品被突然引爆之后,會迅速地陷入成本和規模大戰,這一特征在電器領域尤為突出,從冰箱、洗衣機,到彩電和,莫不如是。
三年前,中國的智能馬桶蓋制造廠家約30家,到今天,已經增多到300家。這個數字似乎天然地出現了陷入傳統制造業成長路徑的可能性。
不過,在需求井噴的馬桶蓋市場,價格大戰并沒有爆發。在京東商城上,最主流的價格一直穩定在2000元到3200元的區間里。
這一景象是怎么發生的?先說需求端。
在過去的三年里,盡管馬桶蓋的總銷量呈倍級增長。但是,從普及率來看仍然非常的低,全國家庭的普及率僅為1%,即便是北上廣等一線城市也只有10%——而在日本,其普及率為80%。
也就是說,三年來的新增消費者均為中產家庭。
毋庸置疑,這部分人群,是消費升級的主力。至少從馬桶蓋現象來分析,他們對商品的選擇取向,已經徹底地擺脫了單純的比價邏輯,而更注重產品的性能、服務和口碑。
在馬桶蓋被引爆的2015年,購買者最關心的話題就已經不是價格,甚至不是國貨或日貨,而是聚焦在兩點:其一,中國家庭衛生間大多干濕不分,因而有更高的漏電安全性問題;其二,中國自來水的水質含垢量較高,如何保證長期的流水通暢性。
在“好產品”與“好價格”之間,消費者的首選因素,發生了極為微妙的變化。
再說供給端。
必須承認,每個廠家都有打價格戰的沖動,而之所以在馬桶蓋行業沒有打起來,確乎是因為消費者變了。在這個意義上,需求端的價值觀決定了供給端的競爭模式。
在過去的三年里,我至少去了六家衛浴企業實地調研,有兩個場景給我留下深刻印象。
有一次,去佛山的一家公司,當我步入大廳的時候,赫然看到兩只被切開的馬桶蓋,一個是日制的,一個是國產的。企業主興致盎然地向我介紹兩只馬桶蓋在種種功能上的細節性差異。
還有一次,去松下的中國生產基地,在研發中心,我看到一個封閉的實驗室,一只馬桶蓋被24小時澆淋,以檢測漏電安全性。研究人員告訴我,這項測試是專門針對中國家庭的衛生間現狀而設計的。
在與各個廠家的溝通中,很少有人強調自己的價格優勢,他們把更多的精力投注于性能的提高和服務的深化。有的廠家把免費保修期從三年延長到了五年,并承諾一年之內只換不修,
有的提供送貨到歲月悠悠過一生安裝的一條龍服務。
即便是銷售平臺,也參與到了質量標準的建設中。在2016年,京東聯合中國家電科學院及多家知名廠商,提出了中國馬桶蓋的行業標準,同時,還舉辦了全球僅有的“馬桶蓋節”,從衛生文明的角度,推廣新的消費習慣和理念。
“什么是馬桶蓋?”在2016年,我收到一份郵件,有人向我提出了這個不無古怪的問題。
這是一位上海的科研人員。在他看來,馬桶蓋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坐便裝置,而可能成為健康管理的入口。他申請了幾項專利,希望我推薦給有興趣的衛浴企業,這種新型馬桶蓋,可以實時檢測出人的體脂率、骨密度、肌肉率、基礎代謝、蛋白質和體水分。
“這些數據可以傳輸到云端,與互聯化的家庭醫生平臺合作,對人的健康狀況進行管理。馬桶蓋,將被重新定義。”他興奮地寫到。
當我把這位科研人員的郵件轉給幾個廠家的時候,卻有趣地發現,無一例外,他們都已經在悄悄展開類似的試驗。更有意思的是,在去年的8月,居然已經有此類馬桶蓋量產面世了。
放眼中國家電業,這是一個正在發生的變化。
有人在問,什么是洗衣機,它有沒有可能成為家庭衣物的管理入口?有人在問,什么是電冰箱,它有沒有可能成為家庭食物的管理入口?那么,什么是電視機呢,它有沒有可能成為家庭娛樂和知識學習的管理入口?
在這些古怪的問題背后,我們目睹了最為傳統的家電產業正與人工智能、大數據、傳感器及新材料等等技術革命,融為一股新的創新能力。
還沒有變得眼花繚亂
從一只小小的馬桶蓋,可以清晰地讀出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軌跡。
人們常用“天崩地裂”來形容制造業的現狀。所謂“天崩”,即消費者變得越來越難以琢磨,大眾市場消失,過往那些一試就靈的營銷手段全數失效。所謂“地裂”,即成本和規模優勢喪失殆盡,技術創新的能力及路徑選擇,對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構建形成挑戰。
同時,隨著產品生命周期的收窄,市場競爭變得越來越慘烈,這更為加劇了企業家們的焦慮。
透過馬桶蓋的這三年,我們至少可以得出三個結論。其一,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將激發出新的需求,對它們的滿足成為企業轉型升級的原始起點,在這個意義上,除非需求增長停滯,否則,中國無夕陽產業。
其二,企業的核心能力,從商業模式向技術創新迭代,實驗室和生產車間重新成為效益和效率提升的主戰場,專利壁壘、工業設計和數據處理能力,成為競爭的三個新利器。
其三,產品的邊界越來越模糊,跨界競爭和降維打擊時時發生,任何產品都可能隨時被重新定義,基于新場景和新技術的應用,正在激發令人耳目一新的想象力。
過去三年,我成為了“馬桶蓋先生”,這樣的經歷很奇妙。它讓我以“介入的旁觀者”角色,目睹了一個普通物品的普及與迭代。馬桶蓋雖小,故事卻很精彩,而且,迄今還沒有講完。
手腳發熱高燒怎么辦偉特 鹽酸索他洛爾片怎么解酒護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