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賈英華所著末代皇帝的非常人生獲中國傳的
近日賈英華所著《末代皇帝的非常人生》獲中國傳記文學獎。這引起廣大讀者對他其余八部“末代系列”紀實作品的關注。賈英華自幼所居東四九條一帶,曾是舊京旗人聚居之地,深宅大院居住著不少“皇親國戚”。在“文革”中他偶然讀到溥儀的《我的前半生》并被深深吸引。繼而,他與溥儀遺孀李淑賢為鄰、閱遍其家藏書并整理溥儀遺物和日記文稿,1980年又應李淑賢和溥杰的委托,蘸著白漆用隸書在溥儀梨木雕花骨灰盒上捉刀題寫下墓志銘。這些注定他與末代皇族結下了不解緣分。
幾十年來,賈英華采訪了三百多位歷史親歷人,累積數百小時珍貴錄音錄像資料,挖掘到不少第一手珍罕檔案,收藏數千張珍貴歷史照片。如今,很多史料成了彌足珍貴的歷史“孤本”。賈英華說,“我寫的是歷史,歷史必須是真實的,因為它不僅僅屬于我”1981年,他利用婚假到山東蓬萊,尋訪溥儀特赦回京后同住一室的劉寶安,一談就是幾天幾夜,老人把“文革”期間藏進炕洞珍存下來的溥儀的全部信件都送給了賈英華。
賈英華下的是笨功夫。因此,他才擁有“獨家”史料,他的原則是,對于凡有爭議的史實,均要找到第一手史料佐證,否則絕不輕易動筆。溥儀一生有許多未解之謎,賈英華一直力求深入挖掘溥儀那些人所不知或人所罕知的歷史細節,尤其是故事背后的故事 “我寫《末代皇帝的非常人生》的宗旨,一是人所不知,二是另有新知。”譬如溥儀受到毛澤東接見的確切時間和內容始終眾說不一,他引用收藏的溥儀親筆書信,填補了這一空白。除珍貴歷史照片外,賈英華收藏的不少有關溥儀的文物,也在書中首次面世:清朝理藩院印制的蒙、漢文的宣統“遜位詔書”和“清室優待條件”、袁世凱稱帝所定制的洪憲瓷盤,溥儀親筆寫給農民朋友的信件和實寄封,溥儀原始病歷檔案,溥儀生前所用的眼鏡和眼鏡盒、鏡子,“文革”期間批判溥儀的紅衛兵報紙。這些真實史料和文物及大量珍貴歷史照片,有助于還原一個真實的溥儀。
可稱奇緣的是,賈英華的“末代系列”9部作品的主人公或遺孀,無一不是他的忘年摯友,亦大多有主人公的親筆序,具有重要的文史價值。從中可由小見大地窺察社會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以及京津社會風俗變遷,也是一部濃縮了百年史的“小百科”。這些“末代人物”,無一不是晚清以來以其個人坎坷的獨特經歷,折射了百年滄桑演化。正如他所說“若此,也總算我沒枉用多年時間觀察研究一個獨特的人,一個多重歷史色彩的人,同時側記了一段難以再現的歷史。”
虛擬和現實的切換需要特別注意。不管時代怎么變化 在紀實作品寫作中,既客觀披露歷史真相,又不超越關于名譽權的法律界定,也是對賈英華“戴著鐐銬跳舞”高難度技巧的考驗。賈英華的想法是,不怕有爭議,只怕沒依據。在考證之后秉筆寫史,為歷史留下哪怕一點兒相對真實的史料,也絕不妄加想象或虛構。
“末代系列”9部作品中,《末代皇帝的后半生》榮獲中國圖書第五屆金鑰匙獎,《末代皇帝立嗣紀實》被評為北京第二屆圖書節暢銷書。《末代太監孫耀庭傳》日文版,數月內再版七次。據說賈英華下一步將整理出多年來收藏的數百小時晚清以來人物的采訪錄音及錄像,將其出版奉獻社會。同時,他還打算退休之后與電視、電臺暨絡媒體合作,親口講述本人所結識的這些晚清以來的歷史人物真實而有趣的系列故事。讓更多的人了解這段晚清以來歷史及其帶來的警示,是他的動力,也是他的與使命。
(:李央)
拉薩包皮過長哪家好廣州白癜風哪家醫院好
哈爾濱治療白癜風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