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M1
5月9日消息,三星通過官網宣布推出更新版4800萬像素手機攝像頭傳感器三星ISOCELL Bright GM2,以及全球首款6400萬像素手機攝像頭傳感器ISOCELL Bright GW1。
4800萬像素的三星ISOCELL Bright GM2顧名思義是GM1的升級版,單位像素大小0.8μm,支持“Tetracell”技術,四合一像素輸出1200萬像素照片,并且支持DCG和Super PD。
6400萬像素的三星ISOCELL Bright GW1單位像素同樣是0.8μm,“Tetracell”四合一輸出1600萬像素照片,支持DCG和高達100dB的實時HDR,另外還支持480幀慢動作錄制。
兩款傳感器將于今年下半年量產,目前正在向客戶送樣,預計年底面世的旗艦手機將會搭載。
傳感器產業依賴進口現象急需解決
“沒有感知,智能就無從談起。感知不僅是物聯網的起點,也是走向智能時代與高質量發展的起點。”工信部原副部長楊學山在日前結束的2018國際(徐州)傳感器與物聯網產業峰會上指出。
去年以來,我國物聯網市場進入實質性發展階段。全年市場規模突破1萬億元,年復合增長率超過25%。麥肯錫報告指出,到2025年,物聯網帶來的經濟效益將在2.7萬億到6.2萬億美元之間。
傳感器是物聯網采集數據的關鍵組件。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目前已經擁有科研成果、技術和產品的敏感元件與傳感器約有1.2萬多種,常規類型和品種約有7000種。隨著物聯網的發展,傳感器產業也將迎來爆發。未來五年,我國傳感器產業年均復合增長率約30%,將遠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然而在傳感器迎來廣闊發展空間的當下,我國市場主要應用的傳感器絕大部分仍要依賴進口,主流市場產品依賴國外配套的情況尤為突出。“與國外相比,國內傳感器在產品品質、工藝水平、生產裝備、企業規模、市場占有率和綜合競爭能力等方面仍存在很大差距。同國際先進水平相比,傳感器新品研制落后5至10年,而產業化規模生產技術工藝則落后10至15年。”中國傳感器與物聯網產業聯盟副理事長郭源生說。
據介紹,在國內近5000家儀器儀表企業中,有1600多家不同程度地生產制造敏感元件及傳感器。國內各省市理工科大專院校、科研機構都不同程度地研發傳感器、小批量生產敏感元件及傳感器。由于非專業型企業比例較高,因此,在企業中傳感器只為附屬產品,產值相對較低,而且受重視程度不夠。無論哪種類型企業,傳感器產值過億元的僅占企業總數的13%,全國不足200家,產品種類齊全的專業廠家不足3%。
談及制約我國傳感器產業發展的原因,郭源生認為,國內傳感器企業對產品技術、產業規模狀況缺乏深刻認識和參與能力,對傳感器帶有偏見和片面的認識,往往與集成電路產品、技術、工藝、規模進行對比,缺乏有雄厚實力和戰略眼光的企業家。其次,由于傳感器是一個多學科的高技術聚合物,因此產品品種多且批量小、企業數量多但規模小。此外,國內傳感器企業缺乏核心技術、缺乏自主知識產權,缺乏高端人才特別是國際化領軍人才。
針對國內傳感器產業發展現狀和存在問題,郭源生認為,未來傳感器應圍繞工藝技術和應用兩大方向進行突破。他建議傳感器產業結合區域特征和優勢,構建“雙生態”產業鏈,組成國際傳感器產業園——傳感谷。利用5至10年時間,聚集100家以上的公司和科研院所組成特色產業集群或基地,涉及產業優勢突出的專業傳感器產品,形成有實力的國際化產業園區。同時,創造打造政、產、學、研、用、服六維一體(自然生態)的雙生態體系,實現傳感器產業化集群式發展和行業振興。
傳感器簡介:
傳感器是一種檢測裝置,能感受到被測量的信息,并能將感受到的信息,按一定規律變換成為電信號或其他所需形式的信息輸出,以滿足信息的傳輸、處理、存儲、顯示、記錄和控制等要求。
傳感器的特點包括:微型化、數字化、智能化、多功能化、系統化、網絡化。它是實現自動檢測和自動控制的首要環節。傳感器的存在和發展,讓物體有了觸覺、味覺和嗅覺等感官,讓物體慢慢變得活了起來。通常根據其基本感知功能分為熱敏元件、光敏元件、氣敏元件、力敏元件、磁敏元件、濕敏元件、聲敏元件、放射線敏感元件、色敏元件和味敏元件等十大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