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精準醫療與基因測序大會成功舉辦
日前,由北京協和醫院肝臟外科和測序中國主辦,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協辦的“第二屆精準醫療與基因測序大會”在北京協和學術會堂成功舉辦。
來自精準醫療與基因測序領域的數十位權威專家出席了本次大會,并圍繞年初國家頒布的“精準醫學研究”重點專項指南進行了精彩的主題報告,與來自相關領域的臨床醫生、科研專家和企業家們共同分享了精準醫學在遺傳病、腫瘤、輔助生殖、高血壓、糖尿病、呼吸系統疾病、神經系統疾病、基因大數據分析等領域的最新進展。
中午時段的衛星會及下午時段舉辦的分會場報告,來自相關行業的幾位杰出企業家則以產業為導向,就精準醫療環境下的行業發展這一主題,發表了涵蓋上游測序儀器、癌癥檢測、遺傳病檢測、基因數據分析、液態活檢、投資趨勢、產業分析等方面的專題演講。
下面,請隨測序君一起,重溫本次大會的精彩片段。
上午8點,大會簽到開始,參會嘉賓伴隨著夏日的晨光陸續前來。專家們都早早地趕到了會場,在大會開始前,暢快地交流著.上午9點,大會準時開幕,500余人主會場座無虛席。
隨著全場熄燈,開幕視頻的播放,會場氣氛被逐漸點燃。開場視頻中用一串串數目驚心的數字深刻展示了開展精準醫學的重要意義,后半部分以回顧基因測序技術及臨床應用為主線,整體體現了“健康夢,中國夢”的偉大目標,精彩的開場視頻正式為大會拉開序幕。
陳潤生院士
首先,第二屆精準醫療與基因測序大會主席陳潤生院士和程京院士分別為大會致開幕辭。陳潤生院士在開幕辭中表示,精準醫學不僅能夠有效提高診斷治療的效率,而且有可能改變整個醫療體系。盡管該領域因為處于剛起步階段而存在各種挑戰,但這也正是創新的機遇所在。
程京院士則以健康扶貧這一新聞為引,提出精準醫學研究的新思考:片面性、局限性地理解精準醫學將會限制其發展。程院士認為,精準醫學不應僅集中于西藥和基因檢測,而應該將目光放在藥物、診斷等更廣闊的領域。
大會致辭之后,由程院士主持的Session 1環節也隨之展開。
大會的第一位演講嘉賓是國家衛生計生委醫藥衛生科技發展研究中心的李青主任,其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與科技體制改革》主題報告作為本次大會報告部分的開篇,從精準醫學科技創新項目管理單位的角度,對國家創新驅動發展的戰略、國家創新體系和科技計劃管理體制改革進行了講解,并且提出了自己對精準醫學的看法和建議。
隨后,第二位演講嘉賓——北京協和醫院副院長陳杰教授,帶來了《肝臟腫瘤的分子分型》主題報告。陳教授在報告中主要介紹了兩種肝臟腫瘤——肝細胞腺瘤(HCA)和肝細胞性肝癌(HCC)的分子分型研究。陳教授認為,病理是精準醫學的基礎,做好病理分型是后續測序、分析、治療的基本要求。
持續了1個小時的Session 1環節至此結束,接下來是15分鐘的茶歇時間。嘉賓們在陽光廳享受大會主辦方準備的精致茶點,并就前一環節的話題展開討論,氣氛熱烈。
茶歇過后即是由中科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精準基因組醫學重點實驗室主任曾長青教授主持的Session 2環節。
本環節中,新華社高級記者李斌主任、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院長喬杰教授、美國紐約西奈山醫學院臨床基因檢測信息部主任陳榮教授、辛辛那提大學及兒童醫院遺傳學、兒科學終身教授黃濤生教授,分別從自己的專業領域出發作了主題報告。
新華社高級記者、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李斌主任帶來了《我們正站在開始的時刻……追蹤報道基因組研究20年感悟》的主題報告。
喬杰教授在《基因測序時代的輔助生殖技術》報告中重點介紹了輔助生殖技術中的植入前診斷和篩查,并且提到,除了腫瘤和心血管,基因時代的到來對生殖健康的影響同樣重要。
相對于前幾位演講嘉賓,陳榮教授的演講則側重于對大數據的解讀。他在《Using big data to interpret genomes for precision medicine andtherapeutics》報告中從生物信息的角度分享了臨床基因報告以及大量的臨床數據能夠解決的實際問題——全面分析病例,更好的輔助疾病治療。
黃濤生教授在《線粒體與精準醫學》報告中強調了線粒體基因在精準醫學中的重要性,并且介紹了線粒體替代治療。他認為,相對于核基因,未知的、亟待檢測了解的線粒體基因更多更復雜,其對應的線粒體疾病也更不為人知。因此在精準醫療時代,需要加強對線粒體基因及相關疾病的重視。
午休時間,主會場進行了以精準醫學和基因測序為主題的現場沙畫表演,沙畫表演以中國古代著名典故《扁鵲見蔡桓公》開篇,深刻揭示了疾病早期預防的重要性,伴隨著DNA雙螺旋發現、第一代測序技術誕生、精準診斷、精準用藥等一幕幕生動的畫面,在體現了精準醫學思想的同時,實現了科技與藝術的結合。
午間,海普洛斯CEO許明炎博士作了主題為《液體活檢與精準醫學》的衛星會報告,分享了液體活檢目前的技術發展以及相關方面的產品。
隨后,中國醫藥城招商分局副局長毛志偉先生對中國醫藥城進行了介紹,詳細介紹了醫藥城的地理位置、產業設施、產業集群優勢等,并表示了對各大企業前去參觀交流的歡迎,希望共求在精準醫學產業領域的共同發展。
第二屆精準醫療與基因測序大會成功舉辦
午間活動結束后,大會的Session 3環節在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黨委書記張學教授的主持下展開。
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心血管病醫院心血管病基因研究室主任惠汝太教授、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研究員方福德教授、北京協和醫院呼吸內科副主任徐凱峰教授分別發表主題演講。
惠汝太教授報告主題為——《基因與基因組研究把心血管病引入精準醫療新時代》。其從專業領域出發,對由基因突變所致的主要心血管病——猝死、心肌病、高血壓等進行了系統地介紹。在預防與診斷策略方面,惠教授提出,利用基因測序技術進行基因篩查,對心血管疾病這一傳統性高發病的診斷、治療和預后具有重要的意義。
方福德教授則以《精準醫學的戰略思考--我所理解的精準醫學》為題,從宏觀角度對精準醫學出現的歷史必然性、內涵定義等進行了闡述。并通過比較美國和中國的精準醫學計劃,對我國精準醫學發展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問題和挑戰進行了闡述。
以《呼吸系統罕見病的精準醫學研究》為主題,徐凱峰教授在報告中對散發性呼吸系統罕見病——淋巴管肌瘤病(LAM)和結節性硬化癥(TSC)進行了介紹。
下午茶歇過后,由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中心實驗室主任李龍承教授主持的Session 4環節開始。
本環節中,首先由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兒科主任姜玉武教授發表了《精準醫學與癲癇》主題報告。姜教授認為,癲癇是繼癌癥之后又一個適合精準醫學研究的模型。他對癲癇誘因中占據重要地位的遺傳變異因素進行了詳細闡述,并通過介紹相關遺傳診斷策略明確了精準醫學對癲癇診斷治療的重要性。
隨后,美國杜克大學醫學中心病理學終身教授、泛生子首席科學家閻海教授,以《Genomic approaches to guide cancer molecular classification andtherapy》為題,通過介紹纖維板層肝細胞癌的一個實例和腦癌的分型,明確了基因測序技術對癌癥的鑒定和分子分型具有重要意義。集學者、企業家于一身,閻教授在報告中提出,學術界和產業界的聯合對于精準醫學研究與應用的推進是至關重要的。
以《肝膽惡性腫瘤精準治療進展及困惑》為題,北京協和醫院肝臟外科主任醫師趙海濤教授在報告中對肝膽惡性腫瘤的幾種治療方案及效果進行了詳細闡釋。其在報告中表示,目前來看,靶向治療聯合免疫治療來治療肝癌的效果可能更好。但對肝癌來說,關于靶向藥物的治療需要更多地實踐,如液體活檢技術。
就基因測序領域,華大基因首席醫官王威研究員發表了主題為《血漿游離核酸測序與精準醫療》的演講。在演講中,王威研究員主要介紹了血漿游離核酸測序的原理和相關應用,并由此引出技術發展對精準醫學研究的重要性。
大會主會場最后一個報告,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生物信息研究組P.I.、中科信息產業研究院精準醫學研究所所長趙屹研究員將目光投在基因大數據領域,發表了主題為《精準醫學大數據分析及產業化探索》的演講,從醫學和生物信息學多重角度,對精準醫學和大數據研究以及相關產業發展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在下午同時進行的分會場中,Illumina、聚道科技、優迅醫學、中科晶云、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富煜亞洲投資、博奧檢驗等相關機構的8位講者也進行了專題分享報告,對其公司產品和技術進行了介紹,并分析了其在產業內的現狀和發展。
趙海濤教授宣布會議閉幕
最后,在大會主辦方之一——北京協和醫院肝臟外科的主任醫師趙海濤的宣布下,第二屆精準醫療與基因測序大會圓滿落幕。本屆大會吸引了700余位精準醫學和基因測序行業的臨床、科研專家、產業領袖和投資方齊聚一堂,共同探討精準醫學研究領域和基因測序行業的相關問題,將基礎科學研究、臨床應用研究、技術產品轉化、相關產業投資方面的相關信息融合發酵,體現了精準醫學環境下的“交叉融合、協同創新”的深刻理念。 以上就是關于“第二屆精準醫療與基因測序大會成功舉辦”的內容,希望大家看的開心,看的愉快,也希望大家能夠積極的分享本網站,讓更多的人看到本站的“第二屆精準醫療與基因測序大會成功舉辦”內容,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