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瑰寶陳爐石
陜西省銅川市發現了一個嶄新的觀賞石種。
陳 爐 石。
陳爐石是以產地陳爐古鎮來命名的。
陳爐古鎮是宋元以后耀州窯唯一一個尚存的制窯窯場。千余年來,薪火相承,爐火不熄,延續至今。因陶爐陳列而名陳爐。
東去銅川20公里,翻幾座山,過幾個黃土高坡,在一座小山的坡坡上,層層疊疊罐罐壘墻的千年古鎮如詩似畫般的出現在眼前。
依山而筑的窯洞布滿了梁峁溝坎,我家的院落是你家的屋頂,腦畔上還響著腳步聲“錯落有致的窯洞,層層排列,似元陽梯田,似布達拉宮。臺階是瓷的,水溝是瓷的,就連地面也是豎著瓷片一頁一頁鋪成的”處處彌漫著瓷的韻味,散發著獨特的厚重與滄桑。
在陳爐這片神奇的土地上,近些年來,在大山深處又發現了一種獨具魅力,極具觀賞價值,沉睡了數億年之久的石頭一一陳爐石。
縱觀賞石文化的歷史,在中國林林總總的觀賞石中,陳爐石名不見經傳。溯源應太古,墮世又何年從歷史淵源來說,漢唐時期陳爐石就已經開採,被用來制作宮廷的打擊樂器。
陳爐石有金屬之聲,扣之清脆悅耳,余韻悠長,繞梁不絕,俗稱八音石是制作打擊樂器石罄的首選石材。白居易詩曰:華原罄,華原罄,古人不聽今人聽。泗濱石,泗濱石,今人不擊古人擊漢朝及唐朝早期,曾用泗濱石制罄,因下調不能和,得華原石考之乃和故改用華原石制作宮廷的打擊樂器。華原亦即現在的陜西省銅川市??梢婈悹t石的歷史悠久。
陳爐石作為觀賞石來說,還是近些年的事。應該說源于當地一些喜歡石頭的人們,不經意間溫柔地揭開了她的面紗。忽疑天上落,不似人間有這種深深的埋在大山里黃土中的泥疙瘩,一經洗去歲月的鉛華,便帶著靈動之氣,展現出靚麗的色彩,綻露出嬌美的面容,顯現出唯我獨尊的傲骨。
陳爐石,石質堅硬,通體黝黑,油質光澤,溫潤細膩。表面隆起的紋理清晰突出,極具高浮雕之感。
陳爐石,以黑、黃、灰為主色基調,氣韻高古。雖然沒有七彩斑斕絢麗的色彩,高原的黃土卻賦予了她古樸與厚重。撫摸她好似變幻了時空,穿越到洪荒,在黑與黃之間,觸摸著古老的文明,在樸素與簡約中讓人感受到雍容與大美,感受著時光的永恒。
陳爐石的圖案可謂變化多端,不同角度有著不同的看點。移步換景,變幻莫測,曼妙凸起的圖案賦予了無限的想象空間。你可以傾聽著遠古的呼喚,嘗試著不同的解讀。
陳爐石是怎么形成的,也有著多種假說。海水浸泡,二次形成,隕石撞擊......不一而足。
不妨我們進入時光隧道,帶入另一時空,你,看到了什么?此起彼伏的火山噴發?慢慢冷卻的巖漿凝結?洶涌澎湃的洪水肆虐?......或許形成的又極其簡單,不用我們那么費力的去猜想。
目前為止,陳爐石(單指觀賞石這一小部分)的成因尚無定論,有待地質學家進行的調查與科學地論證。
陳爐石,目前還沒有明確的分類。只是石農石友們根據它的紋理、圖案、形狀稱其為珍珠石、紋理石、景觀石......等等。有待進一步完善。
陳爐石的與推廣,銅川市奇石根藝協會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協會會長王昱的率領下,帶著陳爐石,走進省城西安,赴北京,下武漢,北上善,南下柳州,足跡所至,把陳爐石推介給全國石友,獲得了眾多的贊譽,也不斷地刷新了陳爐石的成交記錄。
中國觀賞石協會小品石筋脈石專業委員會。
走進陳爐古鎮。
走進陳爐大山。
陳 爐 石。
欣 賞。
陳爐古鎮的高嶺土,創造了“千年不熄”的耀州窯奇跡; 陳爐古鎮大山中的黃土孕育了陳爐石的傳奇。
盛世現祥瑞,陳爐石也在等待著一個時代。大山為我們守護了這么多年的寶貝,一旦同我們相遇相知相守,時空交錯,緣起緣定,帶著火一般的熾熱,承載著文明,承載著財富,承載著希望,走進了我們厚重的黃土文化之中。
陳爐石也必將成為陜西的一張靚麗的名片。
2017 02 07 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