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為現場演講速記經億歐金融有刪改供行業
編者按:儲雪儉教授是上海大學現代物流研究中心主任,上海物流學會創會副會長,中國最早從事物流戰略和供應鏈金融物流規劃的專家之一,有33年的從業經驗,其對供應鏈管理新模式有著獨到的見解。在第二屆場景金融科技決策者峰會上,儲雪儉教授做了“科技驅動創新下的供應鏈金融風控的新模式”的主題演講。
此文為現場演講速記,經億歐金融,有刪改,供行業人士參考。
最近供應鏈金融挺火的,從國家大的層面一直到各個省市、縣市都開始重視物流加金融、加供應鏈、加互聯,所以在這個背景下,我認為在未來幾年里面科技+金融+供應鏈就會到來。
從供應鏈來講,它的本質是支付,如果梳理一下無非是兩類:一類叫做結算類業務,一類叫做融資類業務。結算類業務是從代收貨款到墊付貨款,融資業務是從貿易融資到物流融資,所以其實質是怎么把錢導來導去,怎么把信用進行增值。這也是我們未來要去研究的。
物流金融的本質是支付,同時又是監管。所以監管的落腳點在物流上面,不管是控權還是控貨,都是對整個供應鏈過程的描述。供應鏈描述的是一個很大的市場,這個大的市場分為兩類:一類叫做商品供應鏈,一類叫做運力供應鏈。按照麥肯錫的數據來看,大概到2030年物流金融可以達到25萬億美元的市場。
這個市場是非常大的,當然中國的市場也很大,機會來臨的可能性更高。
商品供應鏈的意思就是:怎么買?買來以后怎么賣?買賣過程中都會涉及到資金的沉淀、資金的轉移或者信用的轉移。從供應鏈的概念來講,即該如何去尋求一個供應鏈的增值活動;從金融角度來講,這個增值是在看它的信用有沒有增加;從信用增加的角度來講,又該如何看它最基本的數據。這是未來我們可能要去研究的。
2017年的關鍵詞叫做“新”,新時代、新零售、新物流。其中新零售講的是數據資產。數據資產延伸到物流、金融領域,其實就是把物流信息、金融信息標準化、規范化。所以從整個流程來講,要解決可視、可感知、可調節的問題,就是通過這種感知和調節來看待整個市場的量。按照世行的數據,從2017年的數據來看,現在有30萬億的市場,而30萬億的市場真正在金融機構卻做的不到5萬億,僅占到百分之十六點幾。按照世行的預計至2020年,其融資額大概達到70萬億,可新增達14萬市場。所以從市場量來講,這是相當大的一個市場,就看我們如何去開拓。
從商品的另外一個角度來看,采購、供應、銷售或者是從買回來生產到進行銷售,每一個環節都有資金的需求,這種需求的關鍵點可以視為如何去增信。很多做物流金融、供應鏈金融的企業,它的核心無非是剛剛提及的金融結算類業務和融資類業務兩種,而融資類業務里面除了物流的存貨質押融資,其余都是信用融資,所以在貸款時,其實是看我們在如何管控信用。
如何來管控我們的信用?這個信用怎么做?從商品來講,能否做到全程的可視,單證是否全程可追?出了事以后是否有追溯的可能性?現在流行的科技金融區塊鏈的技術,怎么去做到可追?貨值及貨權是否全程可控?如此看來,可視、可追、可控是最重要的。
從整條鏈的大小角度來看,還有一條鏈也很大,可稱之為運力供應鏈。因為現在供應鏈中真正需要錢的是小企業,而運力供應鏈里面有很多小企業。中國的運力供應鏈可以被稱作層層轉包的服務鏈。在服務鏈里面,剛剛提及的商品是供應鏈里看得到的東西,卻是運力鏈里看不到的東西,它是提供服務之后用來收取貨款的。
據2016年到2017年的數據顯示,中國在運力方面的費用大概在5萬億到8萬億之間,其中包括油費、通訊費、貨款等等。從層層轉包的這條鏈來看,里面每一個環節都存在著金融,都存在資金的需求。據統計,運力鏈里面95%以上是中小微企業,他們對資金的需求量是很大的。基于這種強烈的需求作進一步分析,中國大概合法的牌照齊全的車輛有3500余萬輛,再加上非法的車輛的話數量會更大。中國基本上到了運輸車輛的車老板化,在這個車老板的基礎上可以做一個樣本數,其中運費外包的金融大概有2.8萬億,汽車金融融資有3.1個億,商用車的有1.3億,商用車的通行費有1.5億,光幾個樣本點就不得了。這是運輸大市場與運力小企業之間的狀況,小企業也有資金需求,所以縱觀這其中存在著大市場的容量。
中國2017年稱占GDP14.6%,14.6%里面運輸占比百分之五十六點幾,這其中公路、鐵路、水路,公路大概占到78.8%,水路大概占到10%,其他都可忽略不計。這78.8%里面的不同車輛對環境和資金的需求量都是很大的。所以無論是物流企業、金融機構,還是核心企業物流平臺,都是有市場的。對很多搞平臺的人來講,物流企業基本上都是小、散、差,沒有經驗,信用沒有數據的。但是這個市場又在那里,而我們的融資企業又是“嫌貧愛富”的。
如果現在的金融機構不變,或者可以說直白一點,銀行的管理體系、管理模式不變,那么就一定會被淘汰。因為它只是看一個主體性,只是看這個企業有沒有錢?而這種體系一定是有問題的。對于金融機構來講征信成本很高,面向客戶成本效,無法形成規模效益,而且搞金融的多數是從銀行出來的,他既不懂企業,也不懂得企業金融里面的需求,所以現在不管是物流金融還是供應鏈金融,做得好的都是一些非銀行出身的企業。
供應鏈金融風控及增信的重要性未來怎么解決這些矛盾?供應鏈金融+科技的時代可在預期內到來。大數據+物流等于供應鏈的可追溯,物聯+金融等于監管監控的透明化、可視化,大數據+金融等于信用管理風控管理,能真實反映業務的真實性、長期性、異常型,反映融資企業的基本運營狀況和盈利能力。如何解決這種真實性、長期性、異常性,是系統性的、還是偶發性的,這些都要分析出來,這是我認為未來可能會到來的事情。
對于科技金融要征信。目前的思路,企業的主體信用銀行只看三張表:負債表、損益表、流量表。而這三張表卻都是“事后諸葛亮”,這之間有一段延遲的時間。單從這三張表出發,會把很多中小微企業拒之門外。很多企業要錢,但是要不到,銀行或者金融機構如何判斷你是好人?因此一定要用兩個東西來征信,一個是交易信用,交易信用也要跟大數據結合。交易信用解決什么問題?真實性。若做的是真的,業務要閉環。假設拿來的錢就放到體系外,就像買油的錢去買米了,這種情況是不可行。需要閉環,錢要在業務范圍內去轉。其中交易要能夠自償,借來的錢可以從業務賺來的錢去還,這才是真實性。其實中國的信用成本是很高的,在供應鏈金融里面除了質押融資之外,其他都是信用融資,所以在信用融資面前如何征信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
善待他人益于己在這個基礎上我們該怎么去做?這是供應鏈金融風控及增信的重要性,即增加信用。主體信用不夠的情況下,通過第三方或增信貿易來提升信用。假設你來自農村,經驗不高,但只要做的是正當生意,照樣可以獲得錢貸。這就是我今天想講的主題。
去年提到的新零售核心是數據資產,那么物流的數據在哪里?如何把數據作為一個基礎的工作去做,這是非常重要的。若融資業務只憑借單一的主體信用會導致很多問題,所以采集有效的數據非常重要。在這種情況下,可參考我提出的“四要”:
一、貿易要真實,即從控合同、控業務、控貨物、控資金進行判斷其中的真偽性。
二、業務怎么去增信,要看交易數據,第三方的監管數據,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能不能給你增加信用?
三、貿易要自償。借來的錢要放到能夠還款的金額里面,這一點很重要,所以不管是采、產、銷過程完成,要能夠把借來的錢都還掉。
四、管理要專業。要有專業的團隊。供應鏈里面有許多瓶頸,在融資的時候往往體現在互相不信任。很多情況是在做供應鏈金融風投的時候,只投人,這種情況就是感性的東西,而不是理性的思考模式,不是一個正當企業應有的模式。
企業的運作一定是理性的,怎么去做到理性?就是如何把商流、物流、信息流和單據流“五流合一”,把信息鏈進行共享,如何研究其前置時間等。看似簡單,但現在在很多圈子里面是沒有道理的。譬如,最高的給你貸70%,卻要求你用到8%,還有92%的存貨價值的時候就讓你補貨,如果你不補的話,等到你用到12%,就強制你平倉。8:92有道理嗎?沒有道理。要錢的人當然是要得越高越好,給錢的人則是把質押物壓得越低越好,這做博弈。
現在監管要做到可追、可視、可控。如何評估?一定要打破制約傳統金融業“信息不對稱”的一個現狀,一定要把信用的主體信用和交易信用混合起來。混合之后,通過交易信用和監管信用為主體信用進行增信。按照這個理論,信用是我們但是供應鏈價值增值過程,價值等于功能與成本之比,如果兩者增加,可對應的價格也會上升。這個邏輯就是對金融里信用增加的一個最重要的評估辦法,其體系就是用交易信用、主體資產信用和監管信用這三維的維度進行管控。
科技如何助力新供應鏈金融的成長性?在增信的基礎上,金融科技如何助力新供應鏈金融的成長性?
從成長的角度來看,商品供應鏈可分為四個方面:
一、如何監管信息化?
二、運力生態一體化;
三、平臺化;
四、科技運用。
第一、倉庫的監管。通過建立統一云平臺,對物流實行監控。供應鏈的監控提煉可稱為天地融合的思路,天上兩朵云,地下四張。兩朵云是公有云、私有云;區塊鏈公有鏈、私有鏈;地上四張,干線、配送、庫和商品。物流的監管平臺形成一個流程,通過這個平臺可解決五個問題:第一、集成服務功能,質押入庫、監管出庫、質押監管、質押解除、貨物置換;第二、FWMS服務主體;第三、貨物監管與動產質押風險控制;第四、合同與信用管理;第五、監管環境下出、入庫的管理。
第二、運力一體化。物流基礎是非常重要的一個點,如何從運力的基礎設施去做,把這三張做好,做風險管理、數據分析服務、金融服務,用這五個層次可形成一個管控體系。通過平臺、線上、線下的第三方支付手段進行引入。
第三、平臺化運作,建立互聯+的服務平臺,通過服務平臺來做。其中重點即標準化資產,就是把現在物流里的資產標準化,因為這是目前物流及供應鏈基礎數據的障礙,也包括對應收賬款的可視化。
第四、大數據及智能化的分析。現在比較流行區塊鏈,區塊鏈的定義是什么呢?本質上是一個創造信用的機制,這是交易信用里面一個非常重要的基礎。在相互不信任的博弈下,大家可以通過區塊鏈落實和提升交易。信用成本在多數的交易中屬于占比最大的成本之一,如果把交易性大幅度的降低,就可以顯現出降本增效的效果。
供應鏈金融創新的風控模式,主要是通過把交易信用與監管信用為主體信用進行增信以后,再利用四個手段,即通過可視化的物流和可視化的倉庫,通過運力生態鏈,通過區塊鏈平臺,通過保理的業務,最后實現打造落地。
:
先鋒、信共同孵化,供應鏈金融企業“豐收科技”獲5000萬Pre-A融資
從阿里、京東看中國供應鏈金融模型的發展
月經血塊多經期延長脈絡寧混合液欣康啥時候吃比較好- 化繁為簡,一枚讀得懂的當今世界時腕表
- 夏日運動季 選一款動感腕表|封面天天見·逛姐出街
- 2022年東南大學英語語言文學考研經驗、參考資料、備考指導
- 吉林市本輪疫情高風險沿海地區清零
- 肯豆的衣品真是“卡戴珊家之最”,漂亮有型,身材挑不出毛病
- 618值得入手的公開信好物,有TWS、云臺相機,還有龍蝦人二合一
- 湖北省創立方·大學生創業路演周會走進湖北省大學
- 用過這款洗面奶之后,再也只想換了!
- 李書福恰恰黃章背后:車機、手機一體化時代終將來臨
- 被“誤解”多年的魚,沒有魚頭和里奧,漁民賣的很便宜卻被瞧不起
- 工信部:正在研究儲備工業穩增長后半段政策措施
- 證監會:通過視頻會議等形式 確保發審委會議、重組委會議、上市委會議正常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