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力系統進入重要過渡期 2035年煤電將失去經濟性
隨著經濟性成為發電方式的決定性因素,中國電力系統將在未來15年內經歷一個非常重要的過渡期。”日前,落基山研究所常務董事Jon Creyts對界面新聞記者表示。眼下,中國電力系統正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發電方式,向市場化方向轉型,即從保證化石發電機組運行時間的電量分配制度,轉向根據經濟效益進行選擇發電來源。“目前,中國建設燃煤電廠的效率非常高,以至于煤電仍具有成本競爭力。”Jon Creyts說,但從邊際成本看,預計太陽能、風電的經濟性將在2025年之前超過煤電。
Jon Creyts稱,最遲到2035年,可再生能源的總成本將低于煤電的邊際成本,屆時在中國電力系統中,煤電比例將從目前的75%迅速下降。根據落基山研究所預計,到2035年,中國現有大部分燃煤電廠或不具備經濟性;到2040年或2045年,許多現有燃煤電廠將退役,或準備退役。
落基山研究所是美國關注能效和可再生能源行業的獨立智庫,成立于1982年。
Jon Creyts是落基山研究所常務董事,曾擔任麥肯錫公司合伙人,是麥肯錫《全球溫室氣體減排成本曲線》的第一作者。今年7月,彭博新能源財經發布報告亦指出,中國新建陸上風電和光伏項目的度電成本位于50美元/兆瓦時的水平,與新建煤電不相上下。預計到2025年,新建陸上風電、光伏項目的度電成本將較新建煤電項目低三成以上。
從經濟性角度考慮,2025年后,中國將不必新建煤電項目。
在9月4日舉行的2019中國國際清潔能源博覽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杜祥琬呼吁,抑制不合理的煤電建設需求,警惕煤電產能過剩。他指出,現今煤電年平均運行小時數只有4300小時,若煤電裝機規模繼續擴張,會造成新的產能過剩。
可再生能源的清潔能源替代作用已經日益突顯。國家能源局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底,中國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達到7.28億千瓦,同比增長12%,約占全部電力裝機的38.3%,同比上升1.7個百分點;可再生能源發電量達1.87萬億千瓦時,占全部發電量比重為26.7%,同比上升0.2個百分點。
作為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裝機國,中國的可再生能源上網電量在電網總量的比例仍然相對較小。Jon Creyts稱,這主要由于中國仍在運行大量的燃煤電廠和其他發電機組。
Jon Creyts認為,相比較而言,中國更注重集中化和規模化能源基地建設,通過高壓輸電線路將電傳輸到用能中心,而不是分布式部署。這也是其可再生能源上網電量占比不高的原因之一。
Jon Creyts建議,中國應更注重分布式電網、社區層面資源建設,讓電網發展專注于服務本地,提供更具韌性的能源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