盜墓吸入毒氣身亡 網友:盜墓行為從何時開始盛行?
2017年3月9日訊,3月7日清晨,10名盜墓賊在盜掘習水縣程寨鎮1座古墓時,因吸入有害氣體,4人死亡,多人入院就診。據了解,被盜掘的古墓為縣級文物。
案發現場
當日清晨1時許,6名男子抬著1名男子到程寨鎮衛生院求救。這些男子自稱煤礦工人,在井下吸入了有毒氣體。
但是,在醫生對該名男子搶救進程中,等候在外的男子中又有3人倒下。據稱,衛生院醫生立即對這些男子進行對應的救治。但同時,醫生也產生懷疑——由于在這1帶,并沒有礦井。
對幾名男子的身份產生懷疑后,醫生趕快向政府報告并報警。
警察和政府干部趕到醫院,控制住這些男子,經詢問得知,這些男子是在當地盜墓的,其間因吸入發機電廢氣后身體不適,便前來就診。另外,在墓內還有幾人已倒下。
據習水縣政府網7日通報,共有10名外地男子參與盜墓。事發后,墓內有3名男子當場死亡,另外一重傷者送醫后搶救無效死亡,其余4名輕傷者經搶救生命體征安穩,另2名“望風”男子被抓獲。
據了解,被盜的古墓2001年公布為習水縣第1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墓主身份不詳,但肯定為宋朝墓葬。此前,曾屢次遭破壞和盜墓賊光顧。7日晚,記者在程寨鎮的案發現場看到,盜墓賊在墓后部耕地里挖出的盜洞,已被泥土封填,恢復原狀。
據稱,盜墓賊在此已打下了1個深約8米的洞,欲通向墓內。但在掘進中,他們可能遇到了石頭,試圖破壞時,在洞內使用了燃油發機電,并在洞口鋪了棉被以阻隔聲音傳出,結果致使空氣不流通,有毒氣體在洞內聚集。
記者看到,這座具有明顯宋墓石刻特點的古墓位于村莊的1個角落,前方是1座多年無人居住的破土房。距離古墓最近的人家,直線距離不足百米。
據住在古墓附近的兩位老人說,他們晚上睡覺很早,并沒聽到古墓方向傳來的聲音,直到被后來過來救濟的人吵醒。
老人們還說,大約在去年10月下旬,曾有兩名外地年輕男子來到該地。“他們帶著儀器,還有鐵鏟1樣的工具,在周邊弄了好幾天。”1位老人說,兩名外地男子其實不太與大家說話,“我們還以為是來丈量修公路的”。村民說。(南方網)
原標題:盜墓吸入毒氣身亡!村民:還以為是來丈量修公路的
2017年3月9日訊,3月7日清晨,10名盜墓賊在盜掘習水縣程寨鎮1座古墓時,因吸入有害氣體,4人死亡,多人入院就診。據了解,被盜掘的古墓為縣級文物。
案發現場
當日清晨1時許,6名男子抬著1名男子到程寨鎮衛生院求救。這些男子自稱煤礦工人,在井下吸入了有毒氣體。
但是,在醫生對該名男子搶救進程中,等候在外的男子中又有3人倒下。據稱,衛生院醫生立即對這些男子進行對應的救治。但同時,醫生也產生懷疑——由于在這1帶,并沒有礦井。
對幾名男子的身份產生懷疑后,醫生趕快向政府報告并報警。
警察和政府干部趕到醫院,控制住這些男子,經詢問得知,這些男子是在當地盜墓的,其間因吸入發機電廢氣后身體不適,便前來就診。另外,在墓內還有幾人已倒下。
據習水縣政府網7日通報,共有10名外地男子參與盜墓。事發后,墓內有3名男子當場死亡,另外一重傷者送醫后搶救無效死亡,其余4名輕傷者經搶救生命體征安穩,另2名“望風”男子被抓獲。
據了解,被盜的古墓2001年公布為習水縣第1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墓主身份不詳,但肯定為宋朝墓葬。此前,曾屢次遭破壞和盜墓賊光顧。7日晚,記者在程寨鎮的案發現場看到,盜墓賊在墓后部耕地里挖出的盜洞,已被泥土封填,恢復原狀。
據稱,盜墓賊在此已打下了1個深約8米的洞,欲通向墓內。但在掘進中,他們可能遇到了石頭,試圖破壞時,在洞內使用了燃油發機電,并在洞口鋪了棉被以阻隔聲音傳出,結果致使空氣不流通,有毒氣體在洞內聚集。
記者看到,這座具有明顯宋墓石刻特點的古墓位于村莊的1個角落,前方是1座多年無人居住的破土房。距離古墓最近的人家,直線距離不足百米。
據住在古墓附近的兩位老人說,他們晚上睡覺很早,并沒聽到古墓方向傳來的聲音,直到被后來過來救濟的人吵醒。
老人們還說,大約在去年10月下旬,曾有兩名外地年輕男子來到該地。“他們帶著儀器,還有鐵鏟1樣的工具,在周邊弄了好幾天。”1位老人說,兩名外地男子其實不太與大家說話,“我們還以為是來丈量修公路的”。村民說。(南方網)
原標題:盜墓吸入毒氣身亡!村民:還以為是來丈量修公路的
延伸瀏覽盜墓,是進入他人墳墓,作出不問自取的行動。這樣的社會文化現象,自古就沒停止過。從考古資料可以看出這類墓葬破壞現象依然遺存到當今。在年齡時期“禮壞樂崩”的社會變化以后,厚葬之風興起,因而盜墓行動益為盛行。
陜西鳳翔的秦公1號大墓,是迄今所發現的先秦時期范圍最大的墓葬,也是我國利用科學考古方法發掘的最大的墓葬。這座古墓發現盜洞247個,其中有數10個盜洞直接打入槨室。
盜墓的定義盜墓是指個人或團體以非法的方式進入不屬于自己財產的陵墓,取出其中的物品以為己用的行動。它的產生通常伴隨著對古墓不可恢復的破壞。和盜墓在行動上比較類似的考古,1般是官方組織的大范圍進入古墓取出其中物品并做考古分析的行動,考古和盜墓最根本的區分就是:盜墓是為了個人非法的利益,并且會對文物造成極大的破壞。而考古是為了社會的利益,取出的物品1般寄存博物館參觀或進國家檔案室進行研究和修復和保護。把盜墓與考古視為同等是相當無知的。
新石器時期的考古資料已可以看到成心識的墓葬破壞現象的遺存。在年齡時期“禮壞樂崩”的社會變化以后,厚葬之風興起,因而盜墓行動益為盛行。陜西鳳翔的秦公1號大墓,是迄今所發現的先秦時期范圍最大的墓葬,也是我國利用科學考古方法發掘的最大的墓葬。這座古墓發現盜洞247個,其中有10數個盜洞直接打入槨室。
1.在洛陽邙山馬坡村,有個人姓李,從小就以盜墓為生,在民國102年。有1天,他到10幾里外的1個縣去趕集,有個來自偃師縣馬溝村的熟人正在搭棚子,準備賣煎包子。雙方見面打個招呼,他見此人用1把筒瓦狀的短柄鐵鏟在地上挖了1個豎起的小坑,以便放入棚柱,此人用此鏟往下1走。擔上來時帶出很多土,1下子觸發了他的靈感,這家伙比鐵锨省事,特別是能帶上原土,可以判斷地下不同地層的情況,因而找了張紙,貼著鏟畫出了1張大圖樣,回家后找人按圖打造,1試果然得心應手,效果不錯,因而得到了推行[2] 。
2.1般的洛陽鏟已被淘汰,用的鏟子是在洛陽鏟的基礎上改造的,分重鏟和提鏟(也叫泥鏟)。由于洛陽鏟鏟頭后部接的木桿太長……目標太大,所以棄置不用,改用羅紋鋼管……半米上下,可層層相套……隨便延長。平時看地形的時候,就拆開……背在雙肩挎包里。一樣的,挖的墓不同……盜墓工具也不同。由漢墓用洛陽鏟演化而成的重鏟。1般來講,西漢墓不帶耳房,東漢墓多帶兩個耳房,這是標志。唐墓是墓磚搭起來的,磚之間沒有粘合,搭成穹頂。而有墓磚的漢墓其實不常見(大墓除外),多為墓坑或坑上加木方。明清墓則多為磚結構,墓磚之間以石灰和鐵片鑲死,有的明墓墓頂厚達兩米多(7輻7券墓頂)……非常堅固。明墓距地面深度1般不超過6米,可以不用特殊方法而在1夜之間盜掘完成。漢墓1般距地表1012米左右,西周墓則更深,要想1夜之間盜掘完成……必須使用特殊方法。特別是漢墓、西周墓歷史久遠,標志難尋,先有1個“找地方”的進程。肯定好位置、下探條、下鏟、看坑灰、落實墓室形狀方位(也就是肯定年代)……然后才能做好準備、用特殊方法在1夜之間盜掘完成。盜墓賊盜墓的目標性非常強,比如……進入墓室會直接挖向棺材的位置……然后在“左肩右腳”找東西,然后到耳室(東倉西庫)搜羅,……至于其它位置,則看時間長短而定,時間短則棄之不顧。“看地形”時也有很多“心得”,比如“秦埋嶺漢埋坡”等古代盜墓挖坑都是“方”型坑,近代為“圓”型坑,這就是所謂的“古方近圓"。(百度百科)
來源:北晚新視覺網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