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亞太地區慢性乙肝防治指南”出臺
新華網北京2月29日專電(記者陳芳)2012亞太肝病研究學會年會宣布了“亞太地區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的更新信息,首次明確:恩替卡韋等強效低耐藥抗病毒治療藥物為慢性乙肝初始治療的首選核苷(酸)類藥物。專家指出,這一更新是針對亞太地區慢性乙肝首選治療方案的明確界定,有助于慢性乙肝臨床治療的進一步發展,“強效低耐藥”藥物作為核苷(酸)類藥物首選的觀念已成為國際趨勢。
數據顯示,中國是世界上感染乙肝病毒人數最多的國家之一,目前約有9300萬乙肝病毒感染者,其中慢性乙肝患者約2000萬,每年近28萬人死于肝硬化、肝癌等肝臟相關疾病。為降低乙肝發病率,中國不斷加大接種疫苗力度。截至2010年12月底,已給6000余萬15歲以下兒童免費注射乙肝疫苗。
中華醫學會感染病學分會副主任委員、南方醫院感染內科主任侯金林教授說:抗乙肝病毒治療最重要的一個概念就是耐藥,因為乙肝病毒耐藥后就會使原本已很好抑制病毒復制且控制病毒載量的藥物不起作用,影響治療效果,增加治療成本,繼而對后續藥物的選擇帶來限制。
業內人士認為,當今的乙肝治療已進入“多藥爭鳴”的時代,患者在擁有更多選擇的同時,也容易產生諸多困惑。“很多患者會因為經濟方面的考慮,選擇非強效低耐藥的乙肝治療藥物。”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副院長、北京大學肝病研究所所長魏來教授說,此次年會上發布的關于慢性乙肝口服抗病毒治療藥物長期醫療成本評估項目顯示,患者在選擇藥物和看待藥物費用上往往只考慮短期效益,而忽略了長期“回報”。此項目研究結果表明,慢性乙肝患者早期使用強效低耐藥,并長期堅持,可節省患者的日均治療費用。
專家指出,自2005年中國首部《中國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推出以來,慢性乙肝的抗病毒治療理念被不斷地推廣。2010版《指南》提出了慢性乙肝治療目標:最大限度地長期抑制或消除乙肝病毒,減輕肝細胞炎癥壞死及肝纖維化,延緩和阻止疾病進展,減少和防止肝臟失代償、肝硬化、肝細胞性肝癌及其并發癥的發生,從而改善生活質量和延長存活時間。
專家認為,中國目前的慢性乙肝治療有些問題需引起重視:如臨床治療不佳的藥品仍占市場主導地位;使用抗病毒藥物時間偏短;慢性乙肝患者對抗病毒治療能否使其回歸正常生活的信心不足等。在針對慢性乙肝病人的優化治療策略中,醫生應給出翔實明確的指導方案,規范乙肝抗病毒治療,優化治療策略,提出定期監測和不隨意停藥、換藥的準則。 以上就是關于“新版“亞太地區慢性乙肝防治指南”出臺”的內容,希望大家看的開心,看的愉快,也希望大家能夠積極的分享本網站,讓更多的人看到本站的“新版“亞太地區慢性乙肝防治指南”出臺”內容,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