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背景信托公司降至家外匯額度仍是最大嗎
自出現的外資股東減持或撤離公司的現象以來,在去年仍在持續。
去年6月份,興業信托外資第二大股東國民銀行將所持興業國際信托股權(16.8334%)中的一半轉讓給福建省能源集團有限公司(下稱“福能集團”),轉讓后雙方各持股8.4167%。
而在此之前,2016年4月19日,蘇州銀行與蘇格蘭皇家銀行公眾有限公司簽署協議,擬以6.6億元的對價取得后者持有的蘇州信托的19.99%的股權,目前已獲得江蘇銀監局批復。
外資機構入股信托公司的熱潮始于2007年信托“一法兩規”頒布之后,至2012年蒙特利爾銀行入股中糧信托和摩根大通入股百瑞信托,期間共有11家外資機構參股信托公司。
但是從2015年以來,外資機構對信托公司的態度卻開始發生逆轉。多家外資機構股東,因減持或未與其他信托公司股東同步進行增資等因素,逐漸離場。
去年10月份,華澳信托的外資股東麥格理資本將所持19.99%股份悉數轉讓給重慶財信企業集團;而去年的最后一天,杭州工商信托的外資股東摩根士丹利將所持11.05%的股份全部轉讓給綠地金控。
若上述蘇州信托股權變更完成,外資背景信托公司將僅剩8家。
方面,其外方股東威益投資去年8月份未同步參與北京信托的增資,所持股份比例由19.99%降至12.72%;新華信托外資股東也未參與去年7月份的增資,持股比例由19.5%降至5.7%。
目前,8家外資背景信托公司,外方股東平均持股比例為15.83%,與外資撤資潮之前相比,已下降3.02%。
業內人士認為,近年來信托公司盈利能力減緩,經營風險增加,使信托公司的股東不得不重新審視信托牌照的價值。在此背景下,不僅外資股東頻頻減持,整個信托行業的股權變動也趨于活躍。
不過,有聲音認為,外資對信托公司的立場可能只是階段性的退出,稱信托公司對外資股東吸引力下降為時尚早。
外匯額度仍是最大掣肘
盡管海外理財業務需求旺盛,但信托境外理財仍然受到外匯額度制約,有QDII資格無額度的公司已經有8家。
國投泰康信托研究發展部總經理和晉予表示,QDII業務資格目前受信托公司重視。一方面,人民幣有貶值壓力,客觀上造成了人民幣資產向海外配置的需求,信托公司如果具備QDII業務資格,可以更好地滿足客戶海外資產配置的需求。
也是給消費者一個選擇。”馮飛總結道。 “另一方面,從信托公司本身來講,布局海外業務已成為行業共同認可的轉型方向,而QDII業務是信托公司合規開展海外業務的重要領域。”和晉予稱,獲得QDII資格,公司業務領域將進一步拓寬,服務客戶的渠道更為豐富,公司品牌形象和綜合實力進一步提升。
注意到,國家外匯管理局披露的投資額度審批表(截至2016年12月28日)顯示,整個QDII投資額度為899.93億美元,信托系QDII額度合計為77.5億美元,僅占整個QDII投資額度的8.61%。
其中,信托系77.5億美元投資額度由14家信托公司“分享”,后續取得QDII資格的8家信托公司均無投資額度。這意味著22家有QDII資格的信托公司中,無投資額度的占了36.4%。
國投泰康信托相關人士表示,此次獲得QDII資格,為開展海外業務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下一步公司將積極申請外匯額度,穩步發展境外受托理財業務,滿足國內高凈值客戶投資需求,為投資者提供更全面的財富管理服務。
石家莊白癜風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