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過清明帶著春天的懷念
本報訊 (余婷高雪記者鄧雪琳)清明節前夕,北川安昌幸福小學前往安昌鎮烈士公墓,祭奠英烈,開展掃墓活動。
祭掃活動在同學們高亢嘹亮的歌聲中開始,學生代表為長眠在公墓的烈士們敬獻鮮花,全體人員低頭,表達哀思。隨后,學生代表們講述了幾個先烈的小故事,告訴大家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同學們還齊誦詩歌,表達對先烈的崇敬之情。大家還舉起右拳,一起在烈士墓前莊嚴宣誓,要做的人,共圓中國夢。最后,孩子們一個個走到烈士墓碑前,獻上了一朵朵小白花。
當天,孩子們還參加了“傳承紅色基因,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的線上簽名寄語活動,以文字的形式,表達對英烈的緬懷之情、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本報訊 (實習記者馮淋淋)為紀念捐獻器官(眼角膜)愛心人士,倡議征集器官(眼角膜)捐獻志愿者,清明來臨之際,市、市衛健委、市、團市委等多部門聯合舉辦了“春之生·生命如花”2019器官(眼角膜)捐贈緬懷紀念暨倡議活動。眼角膜捐獻者家屬代表、移植專家代表、志愿者代表、醫學生代表以及醫務人員代表等200多人匯聚一堂,紀念捐獻器官(眼角膜)的愛心人士,聆聽生命故事。
活動現場,82歲的鄭惠蓉老人主動要求捐獻眼角膜,她說:“我的眼睛還好,現在還能看報紙。等我去世后,把眼角膜捐給需要的人!”據了解,2012年至2018年,我市已經實現了73例器官、組織或者遺體的捐獻,其中有10位愛心人士捐獻眼角膜,為23人帶去了光明。
本報訊 (實習記者馮淋淋)沒有鞭炮聲,沒有紙錢,長眠綠草下,鮮花旁。清明期間,“平安清明·綠色殯葬”大型公益宣傳活動在三臺舉行,以倡導“節地生態安葬”的現代文明環保祭祀方式。
掘土為坑、安放骨灰盒、覆以新土、草皮和鮮花…在逝者安息的草坪上,親屬們面色嚴肅,鞠躬再三。整個生態安葬儀式全程不放鞭炮、不燒紙錢,只用音樂、禮儀、鮮花來表達對生命的尊重,對逝者的緬懷和哀思。
三臺縣長吳明海表示,希望通過公益活動,倡導親人在世時,常關心多陪伴,讓親人享受家庭溫情、人世歡樂;親人離世后,不講排場、不比闊氣,以節儉莊重方式寄托哀思,讓逝者欣慰、生者無憾。
本文相關詞條概念解析:
眼角膜
眼角膜(Cornea)位于眼球前壁的一層透明膜,約占纖維膜的前1/6,從后面看角膜呈正圓形,從前面看為橫橢圓形。角膜厚度各部分不同,中央部最薄。有十分敏感的神經末梢,如有外物接觸角膜,眼瞼便會不由自主地合上以保護眼睛。因為眼角膜捐獻了眼睛也就看不見了,成了殘疾人,這是有背道德倫理的,所以不允許。捐獻眼角膜是指去世后捐獻,但生前要辦好有關手續。角膜捐獻是指在逝世后捐出眼角膜以幫助因角膜病變而失明的人重見光明。成功的角膜移植可以使視力恢復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