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小病更愿自診 網上自診“軍醫”勿輕信
“如果只是小毛小病,去醫院看病還不如網上搜一下,自己找藥來解決。 ”今年26歲的上班族張越琪和不少同齡人一樣,身上有些不適并非第一時間問診,而是自己在網上搜索類似癥狀和解決辦法。依托網絡的海量信息,不少年輕人成了“自診族”,借助網絡給自己看病。不過,不少在網上回答問診信息的“醫生”來路不明,其中不少還推銷各類藥品。
不少人小病更愿自診
“去醫院看病不止耽誤時間,藥費價格也挺高。”在上海工作的瞿小姐最近喉嚨干澀發癢,去醫院看病被告知并無大礙,但開了近300元的藥,“我主要是想知道到底什么問題,吃藥還不如飲食上注意一點。 ”
不少上班族身體出現狀況時,常選擇上網“自診”。這樣的“自診族”以年輕人居多,網絡成為他們的求醫問藥的“醫院”。市民邱先生說,一般自己身體不舒服他會上網查詢,自行購藥,如果超過一周還無好轉再考慮去醫院:“小毛病去醫院挺耽誤時間。”
“自診族”對號入座斷癥
據一些自診族介紹,網上自診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在搜索引擎中鍵入“喉嚨痛”、“咳嗽11天”一類的關鍵詞,就能跳出不少病因解析,他們就能根據這些網頁信息自己“對號入座”。
除此之外,一些具有提問功能的網站也頗受歡迎。記者打開百度知道發現,這里有專門的“醫療健康”欄目,里面從內外科到心理精神科門類齊全。點開內科一項,又分為心血管內科、風濕內科等8項,網友可詳細描述自己的癥狀向其他網友求助,僅內科一項的提問就已超120萬個。
網絡醫生身份成疑
不過,一些回答者的“醫生”身份成疑。在一家網站上,記者詢問“在線醫生”是否具有醫師執照時,對方先表示“我們有個綜合團隊服務”,后來不再理會記者的提問。而在一些醫藥問答板塊中記者發現,不少“醫生”給出了模棱兩可的回答后,留下一個QQ號,要求提問者“私下詳談”。
記者在一個詢問治療皮膚病的提問中找到一名“王醫生”留下的QQ號。當記者通過網絡聯系到“王醫生”時,他先簡單詢問了“病情”,最后確定“你這個肯定是濕疹,我這里有特效藥,專治這樣的情況,一個療程明顯好轉,三個療程徹底痊愈! ”
本市一些醫生表示,平時工作已十分忙碌,很少能長時間“在線診療”,即使偶爾匿名回答網友提問,也不會推薦來路不明的藥物。一些醫生還常在工作中遇到“自診”后加重病情的人。
業內人士提醒,上網了解醫學常識是必要的,但“自診”存在很多風險,尤其是“老軍醫”上網坐堂,網友更應謹慎。 以上就是關于“不少人小病更愿自診 網上自診“軍醫”勿輕信”的內容,希望大家看的開心,看的愉快,也希望大家能夠積極的分享本網站,讓更多的人看到本站的“不少人小病更愿自診 網上自診“軍醫”勿輕信”內容,謝謝!
- 2022二級建造師《建設工程法律法規及相關知識》真題答案及解析
- 唐藝昕曬性感美照,穿著高叉裙大秀身材,纖細美腿十分吸睛
- 2022招生預測分數線出爐?
- 拍戲最敬業的三個明星,抱真蟒蛇被真酒瓶砸頭,小鮮肉該接吻了
- 2022年焊工考試高級焊工考試梁漢文套卷及答案
- 流產之后,孕媽會有的各種奇怪“癖好”,對照看看,你中招了嗎?
- 為啥奈何二胎比頭胎難?要二胎這一時間還沒中,三種原因可以先排除
- 贈與身份證“做公益”竟成公司股東,男子被迫打官司“自證清白”
- 談方琳:15歲成化學家,和44位諾貝爾獎得主交流,她有多厲害?
- 按揭提問:請問貴司機動車智能查驗機器人是否有實際應用?
- 海洋水質的網站監測實際應用中的問題
- 巨型電影放映機和相框!進來感受vivo S15系列的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