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它是近年最好的戰(zhàn)爭片也不為過
原標題:說它是近年最好的戰(zhàn)爭片,也不為過 本文首發(fā)于公眾號 奇 遇 電 影 (ID:cinematik) 在2016年第73
在2016年第73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jié)上,俄羅斯導演安德烈 康查洛夫斯基執(zhí)導的影片《戰(zhàn)爭天堂》斬獲了最佳導演獎。
老爺子的前作《郵差的白夜》也曾為他贏得這一獎項。這成績可以說是相當不錯了,但我還是忍不住要為他鳴不平。
畢竟,若拋開電影節(jié)本身摻雜的政治性不談,我覺得這次的《戰(zhàn)爭天堂》完全具有拿下金獅獎的實力和高完成度!
戰(zhàn) 爭 天 堂
導演:安德烈 康查洛夫斯基
主演::朱莉婭 維斯托斯卡亞
彼得 庫爾特 / 維克托 蘇霍盧科夫
IMDb:7.2/10
豆 瓣:7.7/10
奇遇電影字幕組|QY-202
俄語聽譯:@小問米什卡
時間軸:@一只醉丁 @內田洋行
特效 壓制:@內田洋行
作為一部二戰(zhàn)題材的影片,《戰(zhàn)爭天堂》勢必會被拿來和諸多出色的戰(zhàn)爭電影比較。
遠到《辛德勒的名單》、《鋼琴家》,近到《黑皮書》和《索爾之子》,有人甚至還提出了采用了相似黑白攝影的《修女艾達》。
這些影片都從各種角度切開了戰(zhàn)爭的皮囊,從其肌理中透析血淋淋的真相。
但反觀本片,康查洛夫斯基采用的手段和表達的意圖仍然令人出乎意料。
電影以1942年戰(zhàn)時的歐洲為背景展開了敘述。
在第一個場景中,攝影機古怪的機位早早營造出極為逼仄的畫面空間,這與態(tài)度粗暴的權力者搭配,營造了無形的壓迫感。
隔著熒幕,我們能明顯感覺到,兩位受害者失去的將不僅僅是人身自由,更有來自精神層面的 禁錮 。
緊接著,電影的英文片名 PARADISE 緩緩浮現(xiàn)。
此時的 天堂 二字顯得頗為扎眼,而在這樣的緊張氣氛下,影片開始了敘事。
影片一開始就營造了一個逼仄的空間
但讓人措手不及的是,從第二個段落起,之前的緊張感竟戛然而止了。
取代了壓抑場景的是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的獨白。他們相繼面對鏡頭,講述起自己的家世。
鏡頭中的他們既像在回答一個不明身份的采訪者的問題,又像是在借助攝影機袒露心聲。
我們姑且不論角色面對觀眾講述的動機何在,導演選擇以如此 冒犯 (讓演員直視鏡頭意味著打破觀眾的沉浸式體驗)的方式敘事,必然有其原因。
主角直接面對鏡頭展開講述,電影的第三面墻破碎了
于是,在平靜的敘述中,劇情繼續(xù)波瀾不驚地推進下去。我們知道男講述者名叫朱爾斯,是個膽小又好色的警察局長;女講述者名叫奧爾加,是個移民到法國的俄國貴婦。
兩人的命運在戰(zhàn)爭中被迫交疊,但就在故事即將到達一個高潮的時候,朱爾斯突然死了。
朱爾斯的死讓人始料未及
此時的觀眾恐怕已經錯愕了,但影片好像什么都沒發(fā)生一樣又插入了新的講述者 德國軍官赫爾穆特。
他如前面兩人一樣,在攝影機前正襟危坐。觀眾一邊耐著性子聽其講述,一邊思考著朱爾斯的死,以及這些鏡頭的意義。難道死人也可以說話嗎?
新加入的納粹軍官,看上去是個普通的德國好青年
在《戰(zhàn)爭天堂》中,康查洛夫斯基精心塑造了一個迥異于以往二戰(zhàn)影片中的納粹軍官。
赫爾穆特既不同于《辛德勒的名單》中人格分裂的拉爾夫 費因斯;也有別于《黑皮書》里,為愛徹底 昏頭 的蒙茨。為了對人物進行全面細致的展示,影片在他身上花去了不少的篇幅。
在一個場景中,身處于大霧中的赫爾穆特面對四周若隱若現(xiàn)的陰影,產生了復雜的恐懼心理。
但這位納粹軍官恐懼的不是 可見的敵人 ,而是他自己,是他心中對弱勢群體的善意與同情。
被困于霧中赫爾穆特陷入了自己內心的迷霧。他心底的道德紛爭已經將其推向了崩潰的邊緣。
正是有了這里的心理困境做鋪墊,后續(xù)發(fā)展中,他與奧爾加的故事才顯得更加自如且富有維度。
迷霧中驚慌失措的赫爾穆特,來自內心的恐懼有時比可見的敵人更難以戰(zhàn)勝
在每天都要死一萬多人的地獄般的集中營里,奧爾加和赫爾穆特相遇了。他們逐漸展開了一段復雜扭曲的情感關系。
赫爾穆特單純執(zhí)著,堅守信仰。他曾為了守護蓋世太保頭子希姆萊囑托的 理想 而大膽舉報。這個年輕人,是真的相信當時的戰(zhàn)爭可以讓世界變得更好。
而當他遇上了奧爾加,他又以同樣的熱誠一心奉獻于她。但在戰(zhàn)爭中,他們注定只能在一場畸形的愛情虛妄下,見證人性的異化與折損。
赫爾穆特與奧爾加的戀情雖然為影片填上了一點亮色,但在如戰(zhàn)爭般陰郁的黑白畫幅中,我們也知道二人的關系必將無疾而終
對我而言,《戰(zhàn)爭天堂》是難能可貴的。因為導演并未站在道德制高點上,居高臨下地批判那些參與納粹暴行的人群。
相反,康查洛夫斯基冷靜客觀地將解釋權交還給了角色本身,從而也歸還了他們進行自我審視的自由。
盡管這意味著電影不得時常跳出敘事結構,打亂敘事節(jié)奏,甚至還可能離間觀眾與人物的距離。
但康查洛夫斯基承擔了這種風險。畢竟沒有一部電影能做到人人稱好的。導演所能做的,只是在影像中實現(xiàn)自己的理念。
還記得,在《郵差的白夜》拿獎后,接受專訪的康查洛夫斯基曾說過:
現(xiàn)在的我只是在描繪我看到的現(xiàn)象,而不是在傾吐自己的觀點。即便知道思考和觀點必然會有,但是我努力讓它們不要滲入到影片之中。
這解釋了《戰(zhàn)爭天堂》中三位主角面對鏡頭,展開回憶與自我剖析的形式。
導演就像主角一樣,絮絮叨叨的還原事情的經過。他不發(fā)問,不評論,只是 描繪他所看到的現(xiàn)象 。
大量采用素人演員的《郵差的白夜》也 客觀 到近乎于紀錄片
觀眾對此可能有迥然不同的態(tài)度和反應,影評人對這種做法也褒貶不一,但了解了康查洛夫斯基對 客觀性 的重視之后,你很可能會跳脫出單純的喜好,借此機會思考起表達方式的意義。
奧爾加是唯一在自白中懺悔的人
影片大段的自白和其 最后的審判 的設置,很容易讓人想起同樣來自俄國的另一位巨擘 陀思妥耶夫斯基。
在奧爾加的懺悔中,罪與罰的思考被推至最深。她本該是罪行最輕之人,但其反思力度和諷刺強度都遠遠超過了其他二人。
事實上,正是她的無辜照亮了她的懺悔。她就像是《罪與罰》中的索非亞一樣令人心痛。
站在陀氏肩膀上的康查洛夫斯基,這次憑借《戰(zhàn)爭天堂》讓人們記住了自己。
他曾背負 塔可夫斯基御用編劇 和 米哈爾科夫的哥哥 這兩個重量級身份的重擔,但《郵差的白夜》和《戰(zhàn)爭天堂》的相繼獲獎,無疑已經開始慢慢為康查洛夫斯基還原出他應得的大師席位。
老康與老塔在一起討論劇本,《壓路機與小提琴》、《伊凡的童年》、《安德烈 魯勃廖夫》等經典作品均出自康查洛夫斯基之手
安德烈(左)與尼基塔(右),后者曾拍出《西伯利亞理發(fā)師》和《烈日灼人》
手捧小獅子的康查洛夫斯基在第71屆威尼斯電影節(jié)上
當然,《戰(zhàn)爭天堂》不僅展示出了康查洛夫斯基不一般的編劇天賦,也具有出彩的攝影。
在蓋世太保頭子希姆萊會見赫爾穆特的那場戲中,畫面中的明暗對比、光線的射入角度、明亮到分外顯眼的希特勒頭像,還有那彌漫的煙霧 一系列細節(jié)共同構建出了一幅壓迫性極強且禁錮感十足的場景。
而隨著鏡頭景深的不斷靠近,這種壓抑氣息也變得愈發(fā)強烈。元首頭像的不斷放大更讓人緊張到幾乎窒息。
光影、景深與步步逼近的希特勒頭像
對此,《好萊塢報道者》評論道: 很可惜,威尼斯主競賽單元沒有技術類的獎項,否則偉大的俄羅斯攝影師亞歷山大 西莫諾夫應該不會空手而歸。
在康查洛夫斯基的前作《郵差的白夜》中,西莫諾夫就曾奉獻過精湛的技藝。
影片4:3的黑白畫面和考究的打光,還能讓人想起黃金時代的單色攝影。其畫面風格非常符合影片多數(shù)場景所處的年間。而那模擬了集中營逼仄空間的近乎四方的鏡頭,也成功凸顯了戰(zhàn)爭對人性的禁錮。
可惜,盡管導演做出了諸多特立獨行的嘗試,影片卻還是(不可避免的?)背上了 政治正確 的包袱。
當片尾的猶太人兒童出現(xiàn)時,影片苦心孤詣建立起的多重視角似乎稍顯雞肋。
結尾處 適時出現(xiàn) 的猶太孩童
可能導演的 正確 是無心之舉吧。而且,將心比心來說,在二戰(zhàn)的殘酷性上,大概沒有人能接受一個執(zhí)著于挖據(jù)人性維度的含混立場。
總之,《戰(zhàn)爭天堂》有理由從當今興起的又一股二戰(zhàn)影片熱潮中脫穎而出。事實上,它也的確做到了。
影片無可挑剔的畫面捕捉到了人物細微的情緒變化,其打破第三面墻的設置又以客觀到近乎冷酷的態(tài)度拷問戰(zhàn)爭中的人性。
更厲害的是,在觀影過程中,康查洛夫斯基似乎讓每位觀眾都成為了上帝
他為我們開啟了神之視角,賦予了我們生殺大權,又留給了我們亟待思考的終極命題
:
相關Tags:
寶寶睡覺頭上出汗怎么辦寶寶風寒感冒怎么辦經期延長腹痛吃什么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