霾霧并非同根生
霾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天氣分析表明,北方城市冬季凡是大范圍、長時間、高濃度的霧霾,總是由氣候背景、天氣條件、城市環境、社會管理等多種因素疊加所致。
從氣候背景來看,需要空氣濕度長期在高位徘徊并趨于飽和,為大霧產生提供充足的水汽資源。從天氣條件來看,需要近地面空氣靜止少動,無風,大氣層結穩定,不利于污染物的流動與擴散,而有助于水汽、懸浮顆粒物的逐漸累積。從城市環境來看,由于城市高樓林立,樓宇間距過窄,阻礙了空氣流動;機動車數量猛增,燒烤等活動造成不容忽視的低空污染;環境保護步伐沒能跟上等,成為引發霾的強勁推手。從社會管理來看,煤煙型城市每年工業和采暖用煤量驚人,采取集中供熱模式,同一時間開啟。這后兩個人為因素為霾大規模發生與持續發展提供了更多的凝結核。因此,清晨生成的輻射霧與徘徊不去的煙霾相互疊加,正是 不霾則已、一霾驚人 的原因所在。
霾霧并非同根生
由于霾和霧同歸屬于視程障礙現象,它們都可以使大氣混濁、視野模糊;而且,還可能互相變換角色。所以,人們提到霾時,總要把它與霧聯系在一起,說成或寫成 霧霾 。對于 霧霾 這一詞,中國氣象局一些研究人員提出異議,建議中間用標點符號區分,改為 霧、霾 或 霧-霾 。可是,老百姓和媒體稱謂 霧霾 已經習慣,改起來很難。
不過,叫歸叫,其科學道理還是應該知道的。從本質上來說,霧霾并非同根生,它們有著非常明顯的不同之處。
霾看上去灰蒙蒙一片。在顯微鏡下,
霾是由無數個微小的干性粒子組成的,這是人的肉眼無法分辨出來的,一般來說,它們比霧滴小,霾粒子的直徑僅有0.3~0.6微米。
霾的組成成分非常復雜,囊括幾百種顆粒物之多。這些顆粒物可以分為無機成分和有機成分:無機成分,如礦物粉塵、土壤塵、沙塵、火山灰、海鹽、黑碳、硫酸鹽、硝酸鹽等;有機成分,如有機碳氫化合物、具有生物活性的粒子(病毒、病菌、花粉、孢子)等。需要提及的是,汽車尾氣和工廠廢氣里含有大量氮氧化合物和碳氫化合物,在太陽光作用下,發生光化學反應,產生光化學煙霧,其主要成分是一系列氧化劑,如臭氧、醛類、酮等,被稱為空氣二次污染物,這也是霾的成分之一。由于霾的這些粒子散射波長較長的那部分可見光比較多,因而霾看起來呈黃色或者橙灰色,給人一種晦暗、壓抑的感受。
人們對霾的認識有個由淺至深的過程,中國氣象局也在2013年重新修訂后的霾預警信號標準中增加了PM2.5含量的內容。氣象上按水平能見度和空氣相對濕度的大小,將霾分為輕微霾、去尋找人生的成熟輕度霾、中度霾和重度霾4個等級。
中國氣象局研究員汪勤模等根據霧、霾二者各自的定義,總結出二者的十大區別。
一是水平能見度不同。霧的水平能見度小于1000米,霾的水平能見度小于10千米。
二是相對濕度不同。霧的相對濕度大于90%,霾的相對濕度小于80%。相對濕度80%~90%是霾和霧的混合物,但其主要成分是霾。
三是厚度不同。霧的厚度只有幾十米至200米左右,霾的厚度可達3000米。
霧
霾
四是邊界特征不同。霧的邊界很清晰,過了 霧區 可能就是晴空萬里;而霾與晴空區之間沒有明顯的邊界。
五是顏色不同。霧是乳白色、青白色,霾是黃色、橙灰色。
六是形成條件有差異。雖然霧和霾的形成都需要微風或無風,大氣狀態穩定,即要有逆溫層,但是,霧需要一定的水汽和降溫條件,使得空氣達到飽和而發生凝結現象;而霾的形成并不需要水汽和降溫條件,主要是空氣中(干性)顆粒物要達到一定濃度,相對濕度不要大。
七是成分不同。霧主要是由微小水滴或冰晶組成,霧滴尺度一般為3~100微米;霾是由肉眼看不見的復雜微小粒子等組成,霾粒子的直徑僅有0.3~0.6微米。
八是日變化不同。霧一般在午夜至清晨最容易出現,日出后會很快消散;霾的日變化特征不明顯,當氣團沒有大的變化,大氣層結較穩定時,持續時間較珍惜自己的生活長。
九是季節變化不同。我國一年四季都可能有霧出現,大多數地區秋冬季節為霧多發期,春、夏季霧較少;霾全國大部分地區均有明顯的季節變化,冬季多,夏季少,春秋季居中。
十是指示意義不同。一般來說,霧有天氣預報的指示意義,如諺語 十霧九晴 ;霾更屬于環境問題,在大氣污染研究和空氣質量預報中的指示意義顯得更重要。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整腸生長期吃有依賴性嗎控制體重的藥月經經期延長怎么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