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潔夫:改善醫療生態環境是醫改成功的關鍵
全國政協常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副主任黃潔夫(資料圖)
本文作者系全國政協常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副主任黃潔夫
2009年啟動的醫改,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隨著改革向縱深推進,現面臨諸多嚴峻挑戰,有兩個方向性問題值得重視。
一、醫改要改什么?
醫改不是“改醫”,不是“藥改”。醫改是改革醫藥市場,是培育醫藥市場,是推動醫藥市場快速發展,通過衛生事業的發展去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
“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的醫改戰略,著力解決醫療事業的公益性和政府對基本醫療的公共服務職能,取得了重大階段性成果。但從執行層面上看,目前的醫改對我國醫療資源總量不足與結構性矛盾關注不夠,民眾“看病貴、看病難”至今未能得到根本緩解。
具體說來,醫改僅聚焦于醫保層面、醫院內部管理,對在計劃經濟條件下形成的我國現行醫療服務體系并未觸動,供方的利益格局并未調整。公立醫院試點集中在縣級醫院,位處醫療服務鏈的“下游”,而“上游”的大醫院改革未積極推進,至今未產生可推廣的模式。
醫改的一些措施,如取消“藥品加成8.11方案”,以及側重報銷比例方式導向的“分級診療”等,并未與醫療服務體制改革銜接。“社會辦醫”、“多點執業”、“三醫聯動”、“醫療資源基層下沉”等措施,大都是停留在文件上無法落地。與醫改相關的政府部門大約20余家,理念并不一致,缺少一個統攬全局的部門“九龍治水”,博弈各方都習慣性采用政府行政手段,往往違背衛生經濟學規律,經常事倍功半或無疾而終。
當前我國醫改的外部形勢十分逼人。隨著工業化、城鎮化、人口老齡化的進程加快,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經濟下行,國家衛生籌資能力嚴重不足,再加上群眾對醫療服務需求日益增長,疾病負擔加重,社會矛盾不斷凸顯。醫改的深化要遵循十八屆三中全會“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改革原則。醫改要求政府對醫院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心轉向于“建機制”和“改體制”。我國臺灣地區的以全民健保制和社會資本辦醫的經驗應可以借鑒。
我國現有的13000多家公立醫院應進行結構性改革,包括公立公辦、公辦民營、混合制改革。在確保我國的公立醫院體系能保障提供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的同時,應鼓勵社會資本進入醫療市場,提供民眾多元化醫療需求,促進了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
我國2009年衛生總費用1.7萬億,而2015年已超過4萬億,短短六年增加了兩倍。我國的公立醫院大都采用“高投入推動高收入”的運行模式,現在大型醫院業務收入每年以10%-20%速度增長,醫藥增長遠遠超過GDP發展與國民人均收入的增長速度,政府財政與醫保支付的錢,有相當比例均花費在虛高的醫療商品價格上。這種公立醫院的運行機制是難以持續的。
美國是用17%的GDP投入醫療衛生,同時創造了24%的GDP。我國“行政化+商業化”畸形的公立醫院的事業單位體制應該改變,要鼓勵社會辦醫和促進民營醫院發展。
人們總是抱怨政府醫改投入不足,忽視了也應該通過醫改培育和發展醫療市場,為社會經濟發展作貢獻。政府的作用是“監管市場與支持創新”,而不是“計劃性經濟手段干預”。要修正阻礙醫改目標實現的措施,諸如“收支兩條線”、“雙信封招標、低價藥招標”等行政手段。尊重醫藥市場的內部規律,尊重醫療服務的人文精神,立足于國情,從頂層設計上用中國模式去解決醫改這個世界難題。
二、醫改由誰來改?
政府是醫改的主體,主力軍應是醫務人員。醫務人員應在一個健康的醫療環境中參與醫改。一個健康有序、充滿活力、公平競爭的醫療服務市場與一支德藝雙馨的醫務人員隊伍,是醫改成功的關鍵。
我國現在的醫療市場的生態環境是不健康的,如:大醫院處于人滿為患的“臨戰狀態”,基層醫院“門可羅雀”;公立醫院并不姓“公”,“創收逐利”成為醫院運行的動力和無序的擴張,民營醫院則在營利與非營利間徘徊,定位不清,人才匱乏;高端設備儀器、耗材、藥品與過渡醫療充斥于醫院,中醫藥在醫療服務市場的定位偏低;醫患關系日益緊張,醫務人員牢騷委屈、消極無奈;醫療行業中淡泊名利、病人至上的職業操守,讓位于急功近利、行政權力的價值觀。再加上我國醫學教育與衛生人才需求嚴重脫節,急需的衛生人才從培養到使用,從概念到流程均未完善,高校合并后的重點醫學院校由于體制原因已經難以發揮“排頭兵“的作用,令人尊敬的醫學事業已面臨后繼無人的危機。
醫療是知識密集型的服務業,產業結構復雜,上中下游多方交織在一起,服務提供者與接受者信息嚴重不對稱,容易發生誘導性消費。所以,醫生的人文精神與專業道德在市場中起著非常重要的導向作用,行政手段往往是無能為力的。
政府的責任是支持和監管,應該用政府這只“有形之手”,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醫療規則,去建設一個醫生為主體的自由流動的“人力資源”市場。政府的政策導向不應是限制醫生,而應是鼓勵醫生勤奮工作。薪酬制度應該體現與自身服務相稱的勞動價值和合法收入,要激勵醫務人員在醫療市場中創新醫療服務模式,為病人提供價格合理而高質量的服務。
政府不要將商品市場管理條規全盤引入充滿人文關愛的醫療服務,要改革現行的不利于醫學人才培養、流動和提高的機制和政策,將扭曲的作賤醫生、傷害醫生的醫療生態環境糾正過來,讓醫務人員能當家做主,有尊嚴地投身于醫改,真正感受到職業的責任與榮譽,為醫療衛生事業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 以上就是關于“黃潔夫:改善醫療生態環境是醫改成功的關鍵”的內容,希望大家看的開心,看的愉快,也希望大家能夠積極的分享本網站,讓更多的人看到本站的“黃潔夫:改善醫療生態環境是醫改成功的關鍵”內容,謝謝!
- 夏季這么熱為什么還要做美縫?看剩這3點你就懂了!
- 中年男人有這些舉動,無需再問,深愛你無疑
- 婆婆要求每月2千,兒媳給3千,看到家里多出的男人,兒媳收錢不給
- 兼顧安全與便利 多家銀行大幅提高個人賬戶線上交易限額
- 為什么佩戴筆記本電腦后能聽見聲音卻聽不清?
- 最高檢:1至3月批捕各類犯罪案件嫌疑人14.3萬人,其中未成年4269人
- 工信部:按“一企一策”,積極穩妥有序推進信息化企業復工復產
- “空氣香甜女”楊舒平:被美國逼迫遭韓國拒絕,回國更沒企業接納
- 政府機關里真正厲害的人不是會斗小人,而是會利用小人,句句戳心!
- 文獻導讀||方式有劑量去甲腎上腺素對腰麻后低血壓的預防作用
- 曾經全球第一的諾基亞,連叫作都丟了!
- 太太愛上年輕女人不回家,妻子卻穿著奇怪帶婆婆看病,引路人心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