撈車河是指撈上戰車的地方嗎湖南少數民族語
華聲在線4月8日訊(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陳勇)龍山縣撈車河的土家織錦聞名中外,其技藝屬于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那么,“撈車”的讀音怎么讀,本意又是什么?近日出臺的《湖南少數民族語地名譯寫規則》助推了這個問題的解決。
湖南是我國土家、苗、侗、瑤等少數民族的重要聚集地,有少數民族自治州1個、自治縣7個、自治鄉83個。由于文字的缺失,這些少數民族變遷的軌跡在時間洪流中,留下星星點點的記音地名,成為歷史記憶的寶貴財富。在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中,省地名普查辦成立了由省民政廳牽頭、省民宗委等相關單位共同參與的專家小組,有計劃地充分挖掘、搶救、考證、保護少數民族文化。省內外土家、苗、侗、瑤語四個語種的專家歷時數載,梳理出少數民族語的發音規則,形成《湖南少數民族語地名譯寫規則》地方標準,規定湖南少數民族語發音規則、地名譯音表、地理通名及地名常用詞匯要求,對土家語、苗族語、侗族語、瑤族語的地名譯名對音表作出規定。
“撈車”這個地名,過去有三種解釋。一是山地水土流失,河水易渾,名曰“澇澤”,是渾水的意思。二是傳說土家先人由于戰敗,戰車跌入河中,在此處把車撈了上來,叫“撈車”。第三種是溪河從出太陽的地方流下來的,人們稱之為“澇澤”。根據《湖南少數民族語地名譯寫規則》,能夠判斷出土家語“澇澤”名字是“lǎo cǐ cě”,即“lǎo cǐ”,土家語指的是太陽,簡稱“lǎo”,“cě”在土家語中指的是水,故名“lǎo cě”,即太陽水,指的是河水從東方太陽升起的地方流下來。
省民政廳廳長唐白玉表示,湖南出臺土家、苗、侗、瑤四個語種地名譯寫規則地方標準,是繼1982年我國出臺的蒙、維、藏語地名譯音規則之后再度面世的少數民族語地名譯寫規則,將對我省少數民族文化的挖掘、保護與傳承,對加強和改善地名管理、提高社會治理水平、弘揚先進民族文化,起到深遠的影響。